○林逋(公元967-1028年),字君复,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弗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也曾在孤山中峰采药),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善绘画,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诗自写胸意,多奇句,风格澄澈淡远。《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当时杭州郡守薛映爱其诗敬其人,常至孤山与之唱和。宋真宗闻其名赐与粟帛,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亦被婉言谢绝。也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既老,自造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既亡,葬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呜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
林逋活着时名气很大,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还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问;死后,宋仁宗赵祯赐给他“和靖先生”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林逋死后,士民以多种方式纪念,民间传说其为中国花历正月梅花花神。今日孤山山麓尚有专为纪念其修建的放鹤亭,放鹤亭最早是元代陈子安修建,明嘉靖年问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在的放鹤亭是1915年重建的,亭内有联,有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 ,有曰:“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有林则徐的“世无亦草能真隐,山有名花转不孤”。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碑文取自南北朝鲍明远作的《舞鹤赋》,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董其昌手迹书写,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亭东有两株高可参天的大树,浓荫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庐,墓亦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花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张岱有《林和靖墓柱铭》曰:“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
关于林逋,《宋史》卷457列传第二百一十六《隐逸上》述为(与戚同文、陈抟、种放、万适、李渎、魏野、邢敦、高怿、徐复、孔旼、何群同列):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