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性
   领导者的素质是由诸多因素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结构体系。我国古代有“德、识、才、学”的说法;近代也有人提出“德”(政治素质)、才(才能、才智)、学(学问)、识(见识)、质(气质、理个性)、体(体质)等内容。列宁指出,领导者的素质应该包括具有政治上的成熟性和积极性;最密切地联系劳动群众,知道并理解群众的利益,赢得他们的绝对信任;能把人民团结在自己周围;在技术上和生产组织上是内行;受过科学的教育;具有行政工作的能力;办事认真、负责;具有坚强和果断的性格。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干部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干部提出的基本素质的总的要求。领导者素质修养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政治修养、知识修养、智能修养、心理修养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修养都是社会主义领导者所不可缺少的。因此,领导者的素质修养要坚持以政治修养为核心,全面协调地发展。

(二)阶级性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并非永远存在。一定阶级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就是同一个阶级,它的状况也是历史地变化的。因此,不仅不同阶级有不同素养,就是同一个阶级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其素养要求也是不同的。素养的阶级性与历史性、时代性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层次性
   现代社会活动复杂,组织机构的领导层次分明,其素养的层次性特点更为突出。在一个大型社会组织中,一般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不同层次的领导者,它们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和责任,因而对其也有相应不同的素质要求。例如,高层的领导者主要职责是确定大政方针。与此相适应的,创造才能、综合判断能力是对高层领导者的特殊要求。中层领导者主要是同人打交道,从组织与管理方面去实现大政方针的。因此,他应该着重扩大人际关系学方面的知识,增强协调能力。基层领导者主要是执行管理指令,帮助下属及时解决具体问题的。因此,他应该增长专业技术知识,努力提高专业领导水平。

(四)动态性
   领导者的素质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经常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这是因为一个人能否充当领导者以及能够担负哪一级领导者,固然与一定先天的生理素质有关,但决定的因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毛泽东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领导者素质变动的动因就在社会实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