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20世纪30年代,止于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巴纳德提出发挥非正式组织作用的理论;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应依次满足人的生理、保障、归属、尊重、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麦克雷从评价人性出发提出X理论和Y理论,把科学管理理论叫X 理论,把自己提出的人天生并非厌恶劳动,只要民主领导,适当授权,积极沟通,启发自觉就可发挥人的潜能的理论称为Y 理论。

  行为科学时期的主要行政学家有:巴纳德、狄莫克、西蒙、瓦尔杜。他们的主要观点:
  1)政治与行政的配合。认为政治的功能在于决定政策,确定目标,行政则在于执行政策,实现目标,两者须密切配合。
  2)民主与效率的一致。认为只有民主的政府,才能获得最高的行政效率。只有在人人负责,人人当主人翁的观念下,才会有奋发向上的精神。
  3)以人为本的行政观。认为人是工作的原动力,是社会人。工作的成就,行政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调动行政人员的积极性。因此在行政组织中,应树立人为政本的观念。
  4)重视非正式组织。认为非正式组织不仅在企业中存在,在行政机构中同样也存在。因此,行政领导应关注非正式组织的动向与作用,及时调整行政机构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平衡。
  5)行政即决策的过程。认为行政行为,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中决策的整个过程。决策是是中心。管理就是决策。

  行为科学时期的行政理论的优劣:
  优点: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介入行政管理学,使行政管理学科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在基本观念上,由重视“机械”的效率观转向重视人的效率观;在行政组织上,由静态的研究转向动态的研究;在人事行政上由单纯的管人转向着重调动行政人员的极性;在管理方式上,由监督惩罚转向人性的激发,由专制转向民主,由唯命是从转向向上沟通。
  片面性:它过分注重行政组织中人员行为和心理的研究,而忽视了组织结构、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过分重视组织内部人员的作用,而忽视了外界环境对人员影响的研究;注重对个别具体事实的研究,缺乏整体观念与系统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