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决定离子形成的因素

 当一个非金属原子接受一个或两个电子时,形成一个简单的阴离子An-(n=-1,-2,-3,-4)。由单个原子生成的阴离子都具有18族气体1s2ns2np6的结构。另一方面,当一个金属原子失去123甚至4个电子时,就形成了具有多种电子构型的阳离子Mn+(n=+1,+2,+3,+4,…)。阴离子和阳离子如具有闭壳电子层(或闭壳亚层如nd10),则它们都是稳定的,因为闭壳层外面的电子受到壳层对核电荷的强烈屏蔽,因而结合很松散。而且,作用于外层电子的有效核电荷随着电子的失去而增加,随着电子的得到而减少,故逐级电离的难度变大。

  离子的电子层构型分为:

(1) 2电子构型,

Li+(1s2)

Be2+(1s2)

(2) 8电子构型,

Na+(1s22s22p6)

Cl-(1s22s22p63s23p6)

O2-(1s22s22p6)

(3) 18电子构型,

Zn2+(1s22s22p63s23p63d104s2)

Hg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

Ag+(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

Cu+(1s22s22p63s23p63d10)

(4) (18+2)电子构型,

Pb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2)

Sn2+(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5s2)

(5) 9~17电子构型,

Fe2+(1s22s22p63s23p63d6)

Cr3+(1s22s22p63s23p63d3)

Mn2+(1s22s22p63s23p63d5)

  不同类型的阳离子中,具有18族气体结构的阳离子最为稳定,它们并不显示出与其它原子或离子有明显的共用电子的倾向。

具有18电子构型的阳离子的稳定性适中,其中Cu+离子能失去第二个电子形成Cu2+,其结构为3s23p63d9。不过,3d10类结构由于核电荷的增加而趋于稳定,如Zn2+就不会进一步电离变成Zn3+

  (18+2)电子结构具有意外的但不太大的稳定性,这是因为外层的s电子穿透到紧接在它们里面的18电子层内,d电子在核外空间的概率分布比较松散,对核电荷的屏蔽作用较小,所以d电子越多,离子的有效正电荷越大。这种作用随着电子层增多而变大,所以第三长周期(即第六周期)中离子的稳定性比第二长周期(即第五周期)中离子的稳定性大,Pb2+Sn2+稳定得多。然而,具有惰性电子对的单电荷的大离子如Tl1+等,虽然它们生成的键决不是纯离子性的,但却显示出某些碱金属的性质。

 过渡金属离子(9~17电子)是最不稳定的;它们通常有可变的电荷数,钴(3s23p63d74s2)形成Co2+,较不易形成Co3+离子;而镍(3s23p63d84s2)只形成Ni2+,因失去3d电子的倾向随着核电荷的增加而减弱。具有较高电荷的离子,特别是过渡元素的离子,因生成的键常具有明显的共价特性,所以对它们单纯地用离子模型来描述是不适宜的。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