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分子化学历史的发展

1947年,Powell利用X射线晶体学阐明晶态“分子化合物”的三维建筑学,开辟了分子包合现象丰富的前沿。他展示出在二氧化硫的β-氢醌包合物中,SO2客体分子占据通过氢醌分子间的氢键形成双重互相穿插的主体孔穴。这一工作指明了氢键结合的包合络合物和网络的现代晶体工程的道路。由于在分子包合现象上的贡献,PedersenLehnCram被授予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文本框: 1969年以来,Lehn和他的研究组合成了各种大的多环穴状配体(cryptand)和穴状-球形配体(crypto-spherands),开辟了络合物体系精巧的结构-功能的关系,用超分子化学的语言发展新的概念和名词。
文本框: 在1970年代初期,Cram开始合成手性冠醚,并通过一系列球形配体、半球形配体、空穴配体(cavitands,分子杯)和盒状配体(carcerands,分子盒)等的合成设计,作为生物摹拟体系,由此他阐述了主客体络合作用、预先组织和互补性的一般原理。生物学家长期关注而又缺乏详细几何学基础的分子识别的概念和受体/底物的结合作用,通过受体分子的多样品种的合理设计,被放到一个坚实的基础上。
文本框: 1967年,Pedersen报导他发现了冠醚,预示着主客体化学,特别是离子通过膜的迁移的研究,开始了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