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课外阅读)

     我们通常的学校课程,是指明确的、事先编制的课程,也称显性课程(explicit 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相对于这些教学课程,学生们还体验了一种非正式的、没有或较少事先策划的、也没有书面文本的课程。事实上,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通过特殊过程来内化社会规范,先是在学校这个较小的社会中经过有效的培训,再到真正的社会中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因此,教师和管理者与学生的互动有助于学生态度和理念的形成。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隐性课程(也称潜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即hidden curriculum、latent curriculnm或implicit curriculum)的概念在课程研究中曾处在中心和显著的地位。该术语最初由杰克逊(P. Jackson)使用。杰克逊在他的《教室中的生活(Lifein Classroom)》(1968)中首先使用了潜在课程一词。他分析了教室中的团体生活,报偿体系和权威结构等特征,认为这些不明显的学校特征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气氛,从而构成了潜在课程。潜在课程由规则、法规和常规构成,对学生的社会化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影响,并揭示学校是如何潜在地传递和强化各种态度和行为的。该术语所提供的新的观点超越了传统的对行为对象、涵盖内容、保持秩序、提高考试成绩等的关注。同时,隐性课程也提出了一些难题,包括如何知晓、证明和理解被掩盖的力量的存在。

       布卢姆(B.Bloom)在《教育学的无知(Innocence in Education)》(1972)一书中使用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这对概念,并说历来的课程研究忽视了隐性课程。布卢姆认为,隐性课程的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学习有关,也与学校所强调的品质以及社会品质有关,学校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等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的因素对于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强有力的持续影响。这是因为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环境,生活在其中的学生负有相互支持、关心和尊重的责任。学校的学习不可能是学生的单个学习,它是集体的活动。在这种集体活动中,有时要强调控制、等级、竞争,有时要强调鼓励、平等、互助。各个学校还有各自所强调的主要品质。布卢姆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同样重要,隐性课程能很好地达到某些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品质、习惯、态度方面),并比显性课程的明确目标能保持得更久。学生在学校中形成这些社会性品质,以后走入社会所起的作用与学生形成的学习技能对以后工作所起的作用同样重要。

一、隐性课程的特性

     认识隐性课程的特点, 有助于我们了解课程的本质。经初步研究, 隐性课程有以下特性:

1. 它普遍地存在着, 简直是无时不有, 无处不在;

2. 它是动态的、发展的;

3. 学生从隐性课程中所学到的, 要比从显性课程学到的更深刻, 甚至刻骨铭心, 终生难忘;

4. 因其隐蔽性和不可预测性, 易被人误解;

5. 它有突发性, 其是非曲直并无绝对客观标准, 因此有时极具争议性。

二、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1. 两者关系密切, 可谓难分难解, 而学校经验的成功与失败,愉悦与伤悲, 就是在两者的相互作用、相互渗透中进行的;

2. 正式课程较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层面, 而隐性课程则主要是情、意方面的学习, 但两者之间也互相影响;

3. 显性和隐性并非固定一成不变的, 两者可以相互转化。某些隐性部分一旦被人充分认识, 通过分析、反省, 给予重视和肯定, 会转为显性。反之, 显性的某些结果被认为不重要或得不到重视, 也会转为隐性;

4.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的,而非主从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使学校课程由显性到隐性的深层发展,范围也不断扩大(司琦,1989:350);

5. 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影响可以是反面的, 也可以是正面的; 既可以妨碍正式课程的发展, 也可以促进正式课程的发展; 既可以破坏正式课程, 也可以充补充、完善正式课程。理想是两者处于合协状态。

参考文献
1. 任友群 隐性课程的国际研究及其教育社会学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2. 杨秀玲 课程--由显性到隐性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