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督导评价”实现了学校自主发展
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1998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发展性督导评价”研究,本着“着手于课题,着眼于实践,加强点面结合,突出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全面带动了上海教育督导的研究、改革与发展。
当前,教育普及水平及程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也逐渐由“有书读”转向“读好书”,由“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提高型”,由粗放型的外延增长转向集约型的内涵发展。督导评价学校的目的也由主要鉴定学校是否达标,转向了如何促使学校持续、自主地个性化发展。对此,我们将其称为“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督导评价”是以现代教育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学校发展为目的,以学校发展过程为对象的评价,它关注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潜力,注重诊断发展中的问题,寻求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发现和判断教育价值、得到教育增值的过程。自我约束、自我监控、自我调整能力的大小是评价学校自主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上海市督导室制订和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督导基础指标(试行稿)》和《上海市中小学发展指南(试行稿)》,其中“基础指标”反映的是现行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对于中小学统一的规范性要求,是所有学校必须达到的指令性目标,属于“必须”内容;“发展指南”是根据当前上海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需要对中小学校可能发展领域的指导性意见,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属于“选修”内容。学校参照《基础指标》和《发展指南》进行充分的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一般为期3年),督导室主要通过联系督学和督导随访监控学校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
上海的“发展性督导评价”课题是一个综合性的行动研究项目,其指导思想是根据上海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要求,管理重心下移,突出学校自主办学的主体权利和责任。主要成效表现为:
1.推动了督导工作的改革
1998年,上海市教育督导室以“发展性督导评价”为核心内容申报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督导评估方案研究》课题,在全市大力倡导“读书、研究”的优良风气。同时要求督学必须成为教育的行家里手,成为教育执法检查、教育质量评价和教育教学改革指导的专家。
“发展性督导评价”强调以督为本,以导为重,规范与支持并举,在对学校基础指标达成情况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重在考查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过程和完成情况,检验学校的进步速度与幅度。“发展性督导评价”是开放式的,即在督导一所学校时,邀请同类型学校校长参与,让督导过程同时成为学校个性和共性问题的发现、分析和寻求对策的研讨过程;将学校的督导结果有选择地向学生家长报告,争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支持。这一督导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使督导与学校形成了新型的合作关系,提高了学校对督导结果的认可和接受程度,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提高了督导工作的效用。
2.实现了学校的自主发展
“发展性督导评价”强调学校自主办学、主动发展的主体权利和主体责任,学校自身制订的发展规划成为督导评价学校的最为重要的标准,学校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的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成为评价学校自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性评价”将学校和校长真正推上了自主办学的主体地位,促使学校从本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和设定最佳发展目标、采用最优发展策略,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同时,督导部门指导学校制订规划、监控规划实施过程、评估学校发展成效的过程,也成为培训校长和教师的过程,成为学校进一步提高依法自主办学的意识和能力的过程。
3.促进了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
“发展性督导评价”模式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宏观管理,真正从“办学校”转到“管学校”,从以具体工作管理为主转到以学校发展规划管理为主。“发展规划”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承诺契约,即学校向教育行政部门承诺将如何发展和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行政部门一旦认可(在此之前双方可以协商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就必须按照规划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支持学校的发展。因此,“发展性督导评价”模式顺应了近两年上海市和区县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促进了教育行政部门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管理、服务意识的增强。
转自:《中国教育报》2002年3月14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