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程改革、学习方式改革的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认为有必要,并期盼着对教育管理的改革。
无独有偶,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中,教育管理的改革,都曾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改革的方向也惊人的相似;把办学的权力下移给学校,走以学校发展为本的道路。
研究当前校本发展的已有理论,反思我们教育管理的现状,探索以校本办学为核心的教育管理改革的实践,应该成为新区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任务。
校本发展是教育管理改革的重要趋势,应该逐渐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共识。
一.内涵和依据
1.内涵
校本发展是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一个教育新概念,是一个正在不断完
善,不断发展中的教育理论。所以,有称“校本管理”的,也有称“校本办学”的。(以下简称“校本”)“校本”的基本理念是:学校的发展,学校的管理,应该以学校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让学校有权决定学校发展的方向、方针和行为。
尽管,对“校本”的概念和理论,专家们有不同的解释,但有一些基本原则,却已经逐渐趋于共识。
①学校是办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单位,学校应该拥有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办
学权力旁落,是学校发展的磨擦力或阻力。
②学校工作人员是学校决策参与和实施的主体,参与决策和实施的人员,
应对决策和实施负责。有决策权的人不负责,负责的人无权决策,是现代管理的大忌。
③“校本”应该成为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结构和过程。学校有更大决策权
的正确含义是,学校各种利益的相关者(校长、教师、家长、学生、其他人员)都应用一定的形式参与学校发展的决策过程。
其实,我国也正在研究和实施“校本”理论,“校长负责制”就是一种很有
意义的探索,只是目前“校长负责制”的理论、法规等还不够科学、不够完善。
2.依据
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一样,“校本”理论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
段的产物,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校本”理论有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有其可以生存和发展的理论依据。
尽管校本理论尚未形成权威的体系,但其要点已逐渐现之于世人,现之于教育界。
(1)“校本”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是:
*世界管理模式的变化:官僚权力制的模式,被市场为基础的模式所取代。
*管理理论,尤其是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如分权管理;民主管理;法制管理;目标管理等。
*教育民主化的不断倡导和发展,原有教育管理中各层关系的变化,如政府与学校;校长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等。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如对传统管理的批判反思,对旧事物的否定,对发展中的创新。
以上社会存在,决定着教育管理的发展,人们的思维方向和方式的改变,同时也提供了“校本”理论的存在基础。
(2)“校本”理论的基础理论
*教育专业化理论
学校是专业化单位。教师是专业化人才。学校管理也必须专业化管理。“校本管理”可强化学校专业化发展,其他社会因素的作用必须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化发展。
传统的教育管理,体现的较多的是非专业化性质,不利于学校专业发展。
*市场经济理论
“校本”有利以法治校,有利于学校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对本地区教育的需求。政府对学校发展的过多参与,不利于学校在市场中的生存,更不利于学校与社会(社区)的紧密联系。学校办学的质量应接受市场的检验。
*现代管理理论
“校本”理论,有利于现代管理理论的实现。“校本”管理也应该强调现代管理中的目标、法规、效益、动力等原理。权力因素应在“校本”中逐渐退出。
*后福特主义理论
福特(汽车集团)的理论,强调生产产品的本身,强调管理过程的本身。后福特主义理论强调顾客和消费者的意志,强调市场的需求。
学校最有权了解自己的学生,学校不能只对“官方”负责,而主要应对学生、对社会(市场)负责。
这些理论,不仅已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的有益参考,而且在实际管理中,已正在被大量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所应用。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一段话,我认为是对“校本”理论中体制、决策人员、监督过程等问题的很实际的注解:
“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现状和反思
由于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和长期存在的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带
有严重的“以官为本”的痕迹,计划经济、非专业化倾向十分严重。无论是校外教育管理体制,还是校内行政管理体制,都明显地体现出了机构庞大,效益低下,责职不明,人员过剩等缺陷。
同时,许多教育工作者已对传统管理体制开始怀疑,并大胆进行批判地反思,为尽快改革现行的落后状况进行着大胆地探索。
教育管理现实的落后和人们对教育管理改革的强烈欲望,是教育管理现状的真实反映。
1.现实的落后
(1)教育管理理论中校本理论的薄弱
目前还很少见到校本理论方面有权威的、有影响的著作。自下而上的校本
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更是很少见到,我们经常见到和听到的,校长负责制的几个文件,其实只能算行政性文件,还不能代替“校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2)实际管理中,权力仍然过于集中
学校的人权,包括干部聘用,职称评审,工资制度等实际最后决定权,并
不在学校,其中要经过好几道与学校无关的程序。干部任用、职称评定,包括校长职级评审的结果,与学校的实际使用和评价存在很大差异。问题的关键是,最有发言权的学校,却没有最终决定权。
(3)管理法规不健全
“以法治校”是学校发展有序的基础。对学校拨款的标准和程序;干部任
用的标准和程序;校内工资制度和聘任制的基本法规等,都应该是十分明确,可以操作的,而且应是公开的。目前,我们许多教育行为,包括评先进之类的,其标准和程序都是模糊的,或者是缺少操作性的。而这些行为的最终决定权,又不在学校。实际上影响了学校管理的健康发展。
(4)民主化程度不高
“校本”需要有很高的民主化程度来支撑。而我们学校的民主化在两方面
存在严重的缺损。一是参与人员,任何教育行为,都必须明确民主参与人员,谁来参与职称评定,谁来制定工资方案等都必须作理性和科学的选定。过去,大量行政人员,或非专业人员参与了专业化的民主程序,其实是对民主办学的曲解。其次是程序,决策程序应该是科学化的程序。一般都要经历:法律(规)告知(政策学习),信息收集(材料收集),信息论证,民主讨论等,而以往的决策,往往忽视了前几项关键的程序,而把所谓的集体讨论当作了民主的唯一程序。
我们的干部,我们的教师,都存在着民主意识不强的问题,许多学校也都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发表什么意见,怎样发表意见等民主基础知识,也未必人人知晓。
(5)校长负责制尚不成熟
我认为,我们现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不成熟的校内领导体制。从内涵,如党
政关系的界定、工会的职能、校长的权限到对“重大问题”“校务会议”等概念的解释,其实都欠科学、欠完善的。
我们的传统管理理念,已经历了几十年,甚而可以说是几百年。所以,以上现象的存在并不奇怪,这些现象的克服和改变,也需要时间,问题在于,我们必须有一种改革创新的意识,去反思这些现象,然后抓住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地实践,这样才能使教育管理改革“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适应教育发展。
2.有益的探索
在改革的大潮中,总会出现一批改革的先行者。尽管,管理改革是一个比
较敏感、而且有一定风险的问题,但我们许多教育工作者还是愿意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为“校本”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作出了令人钦佩的贡献。
(1)在现有“校长负责制”的框架下,许多学校已建立了“校本”的成熟
模式,校长相对权力保证,行政有效,校长的办学思想能充分体现,使学校的发展有效、健康,卓有业绩。沪上许多名校,都应该是校本办学比较成熟的学校。
(2)许多学校试行了“首席教师”“骨干教师”等教师专业化评价制度,
在职称评定的基础上,迈出了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的一大步,使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化程度,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教师的实际岗位,结合的更加紧密。
(3)一些学校淡化了学校的官位,取消了校内有些领导机构和职务,把原
有三级管理,简化为二级,甚至实质上的一级管理,干部津贴,也不再按传统的职务的高低而是按岗位发放,班主任或年级组长津贴超过原主任级甚至副校长的现象已不是少数。
(4)国家各级政府部门,也正在调整各项政策,改革政府职能,取消了很
大一部分审批项目,并逐渐淡化评先进等非专业化行为,为学校实施校本办学,制造了宽松的环境。有为有能的校长们,正在利用这个机会,对学校管理作整体改革,为使校本办学的成熟度的提高作出努力。
在课改中,在学习方式改革中,在学校校本管理中均取得较大成效的华师大二附中、进才中学等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
三.建议和讨论
“校本”理论,需要学习,需要研究,更需要行动。教育的理论,其效应
往往是滞后的。象其他教育理论,如素质教育,研究性学习等一样,校本理论的实现,也需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从现在起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实践,为新区教育管理改革的突破性发展,作出贡献。
本人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和问题,供讨论,供参考。
1.建议
(1)尽快建立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校长队伍。
校长是校本办学的关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知识、
能力、智商、品行都达到现代教育的要求,才能真正实现校本办学的理想,否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对校长的选拔和培训,必须按专业化要求,坚持专业化标准。不接受一定
的专业教育,没有教育经历,没有任何教育业绩,不应该成为学校的校长。
对校长(包括书记,除非体制再行改革)的考核,应该进行两方面考核,
一是有关部门的政治考核,一是专家的专业考核。否则,对校长的考查是不完善的。
如果说校本办学有难题的话,校长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最关键的难题。
(2)校长的决策权和责任权,应尽快法规化。
以法治校的法规制定,重要内容应该是校长的决策权限和校长责任权限的
法规建设。也就是要明确,在什么法律下校长拥有决策权。一旦制订,校长的决定权必须保证。如,干部任用。校长坚持了标准,并完成了程序,校长就有权决定谁来担任学校部门的负责人。
反之,校长有决策权,必须有责任权。如在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出现差错和严重失误,校长必须负责,从经济上,责任追求上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才能保证校长权力行使的畅通,也保证对校长权力的监督。
“一人说了算,无人说了算,大家说了算”的现象,在校本办学中,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3)建立完善的监督,审议机构。
根据现有的文件和理论,校内监督,审议机构有三个方面组成:
*按中央体制改革决定所说,成立校务委员会,在听取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在校长决策之前,对校长要决策的内容进行审议。
校长的决策依据应该两类,一是法规,二是民意。审议就是帮助校长从原
则上把握二方面的准确性。
*教代会
对学校重大问题和与教师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学校的发展规划,
学校的办学思想等必须通过教代会代表的讨论,取得教代会的理解和支持。
教师工资,奖惩制度等必须经教代会同意。
校长还必须经常接受教代会代表和教师的咨询,回答和解决在学校发展中
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党组织和工会应起监督、保证作用。监督校长执法情况,学校发展情况。
保证校长正常行使权力。
*传统意义上的行政会议其实是一个议事和执行机构。其参加人员和议事方
式完全可以视实际情况而定。
(4)减少政府部门及其他教育单位对学校的工作布置及指挥
在校本办学逐步成熟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相信,学校有能力理解和执行好
国家的有关政策,把握好社会发展对学校的要求,办好学校。就是在目前情况下,对许多办学较好的学校来说,政府对学校工作的布置及指导的作用已越来越小。政府及其他教育单位,除了把主要职能放在政策制订,信息传递,个案提供等方面外,对学校的其他教育行为,如教师评价,课程设置,干部使用等尽量少作干预。哪怕是人民来信之类,也未必大惊小怪,让学校在矛盾处理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校本”的理念才能早日变为现实。
2.问题讨论
当然,“校本”课题是一个复杂而深层次的课题,有许多理论和实际的问题,
需要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如:
(1)如何改革教育管理政府机构,改变教育部门职能?
关键:哪些权力可以大胆地下移给学校?
(2)如何逐渐取消政府对办学的非专业评价?
关键:现有的评价(评优)中,是否大部分可以取消?
(3)如何进一步明确党组织、教代会职责?
关键:党组织在学校中的任务到底是什么?
教代会到底应发挥什么作用?
(4)如何确定校长的法人地位?
关键:校长的权限如何得到监督?
校长的权限如何得到保证?
(5)如何营造“校本”的良好环境?
关键:如何克服权益再分配中的磨擦力?
如何提高干部的自身素养?
如何提高教师的法制和民主意识?
如何建立“校本”的保障体制?
任何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经济的发展,必将推动教育的发展,也必将要求国家的政治体制、教育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随着一批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的努力,随着国家法制和民主建设的加强,随着教师队伍(包括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提高,以学校发展为本的理念,以学校为办学主体的管理模式一定会尽快实现。
浦东新区教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