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管理探究


刘宝存

  校本管理的起源与发展
  校本管理(School—based Management)模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澳大利亚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的努力。
  6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一些教育工作者对集权式的学校管理模式提出批评,并要求在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以期建立一个教育局、校长、家长、社区人员、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合作的学校管理模式。
  经过几年的大辩论,南澳大利亚州和首都直辖区先后于1972年和1976年建立起新的学校管理体制:每个学校设立董事会;董事会由校长、社区成员、教师代表、家长和市民联谊会代表及学生(在中学)组成;董事会有权决定学校的教育政策和经费开支、评估校舍设备和仪器的需求情况,等等。校本管理作为一种学校管理模式,由此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进入80年代后,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教育改革,校本管理逐渐成为各国中小学管理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
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改革报告,揭开了美国重建教育运动的序幕。
  在学校管理上,重建教育运动主张成立地方学校理事会,实施以学校为基点的学校管理模式(即校本管理),强调发挥学校基层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强调学区、校方高层行政人员与社区、家长、学生共同决策,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
  到1999年,全美已有33个州的数千个学区在实验某种形式的校本管理。1987年10月,新西兰发表了著名的皮科特报告(Picot Report),也掀起了重建学校系统的改革运动,其中一个主要措施就是下放财政权力,加强学校的地方化管理与控制,由学校董事会负责制定学校的目标和政策。
  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促进了英国学校管理模式的改革,该法案通过创设直接拨款学校和地方学校管理推行校本管理。
  在90年代初,加拿大阿尔波特(Arbot)省的埃德蒙顿(Ecinlonk)公立学校学区开始实验以校本决策为核心的校本管理,把学校管理权力下放到学校层面,家长、社区和企业参与学校的决策。 90年代以后,校本管理逐渐从西方发达国家传播到其它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香港地区于1991年4月颁布了“学校管理改革”的政策,并于1992年开始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正式实施校本管理的改革实验。
  目前,校本管理正在成为学校管理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热点。

柳州市弯塘路小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课程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课程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