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计划


      

星火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率先在农村起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激发了亿万农民劳动致富的热情,使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次重大变革。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农业经济空前活跃。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使农民越来越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使农村普遍产生了对科学的需求和渴望。1985年3月,中国政府在全国实行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科技发展方针,为广大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面向农村经济主战场、向农村推广科技成果、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提供了契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百分之八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关键,从这个基点出发,顺应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形势和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誉名为"星火计划"。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1986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实施这项计划。
 

                         星火计划的宗旨

  
星火计划是经中国政府批准实施的第一个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宗旨是: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星火计划实施纲要(1986~1987)


   
中共中央1986年1号文件中指出: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国家科委组织实施星火计划。星火计划是依靠科技振兴地方经济的计划。它是我国科技计划和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工作为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依靠科学技术,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必由之路。国家通过星火计划,资助一批引导性、示范性项目,将逐步提高地方经济,特别是乡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造就一支具有一定技术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乡镇企业职工队伍。长期地坚持实施星火计划,必将使我国广大农村、乡镇出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燎原之势,闯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经济现代化的道路。
    “七五”期间,国家的星火计划的目标是:开发100类适于乡镇企业的成套技术装备并组织大批量生产;建立500个技术示范性乡镇企业,为他们提供全套工艺技术、管理规程、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法;每年短期培训一批在职知识青年和基层干部,使之掌握1~2项本地区适用的先进技术。
    从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建设周期较短,产品、技术和市场变化较快的特点出发,为了使星火计划更为符合实际,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决定不编制长期计划,只编制两年计划,并采取滚动方式,每年对计划进行一次调整、补充、完善和提高。
为此,国家科委同各省、自治区、计划单列城市和国务院有关部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共同编制了星火计划1986年至1987年的实施纲要。列入本两年计划的、由国家资助和扶植的项目共736项,51个培训点。可归纳为以下10个方面。
    一、新型饲养业及其产品的贮运、保鲜与产地加工配套技术开发
把传统的家庭饲养“副”业,转变为大规模商品经营性的新型饲养业,是当前推动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首要课题。它耗资较少,易于起步,容易掌握,可以较快地转移出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可以实现粮食的精化增值,促进种植业发展;可以增产动物蛋白,改善城乡人民食物构成;还可以提供皮、毛、羽、肉、血、骨等多种二次加工的原料,为发展贮藏、运输、加工等一系列新产业创造条件。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技术条件是:发展资金与能源比较节省的工厂化饲养技术及设施,选定并繁育最佳良种,发展新型饲料,建立疾病控制体系,采用新型包装,发展中小型贮运、屠宰、分割及加工技术。本计划在近2~3年内要着重为各地设计出适合各地市场及基础条件的最优技术系列,作出示范,提供配套的软硬件服务,推动广大农村逐步建立上述新型产业。主要技术开发内容是:
     1.肉牛及肉羊快速育肥。包括工业废渣利用及秸杆处理,生长素的利用,异地育肥技术系列,草山草坡利用技术,提高母羊产羔率和最佳杂交组合选定等。
    2.良种细毛羊的繁育、饲养及剪毛系列技术的开发。

    3.毛兔及皮肉兼用兔的工厂化饲养。提高成活率、防病、高产的饲养技术及简易设施,高档品种的繁殖及复壮保种等。
    4.淡水水生物精养及保鲜贮运。发展高档鱼,提高池塘养鱼效益;河蟹人工饲养,网箱围栏在大水面及水库的利用;保鲜及保活贮运技术系列。
    5.新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重点开发全价饲料、饲料蛋白、饲料添加剂,以及催生剂与粘合剂。
    6.猪肥膘的加工利用。
    7.鸭、鹅制品系列和中小型工厂化养鸡及蛋、肉加工。
    8.农村乳业系列技术开发。
    二、农、林、土特产品的综合利用、产地加工及贮运保鲜技术
    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着眼,以农、林、土特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除一部分宜接近市场设厂并大规模集中生产外,相当多的部分应在产地加工,并适宜于中小规模生产。
    农林产品的贮运保鲜应联结城乡,成链配套。产地加工和贮运保鲜是农村工业、尤其是离大工业城市较远地区的发展重点,也是促进大型种植业商品基地的形成、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条件。本计划的开发重点,是在有代表性的生产地实现以下示范目标:县以下粮油粗加工和一部分产品精加工的品质、能耗、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有代表性的商品粮、棉基地的副产品基本上得到合理的综合利用,形成配套的技术产品系列;改变大宗和主要名特产水果质量差、损耗高、供应季节过短的现状;开发有市场潜力的新的土特产品加工制品,如天然香精、香料和色素,以及开发高档优质饮料等。主要技术开发内容是:
    1.小型油厂冷浸提油先进工艺,油品精炼、深加工及皂脚综合利用。
    2.棉秆及棉、菜籽综合利用。无污染的小型制板工艺,可控制污染的造纸工艺,饼粕脱毒。
    3.粮薯淀粉衍生物生产新工艺及产品的利用。
    4.大豆蛋白分离技术及制品开发。
    5.葵籽加工及副产品利用。
    6.木本油籽深加工。乌桕籽制类可可脂。
    7.水果、蔬菜产地保鲜、加工、贮运的技术开发。
    8.热带作物(包括咖啡、胡椒、椰子等)综合应用开发。
    9.竹、杨、桉、泡桐等速生林木的综合利用。
    10.松脂、栲胶、紫胶、杜仲胶和单宁酸的制备及副产品利用。
    11.贵重中药材及蜂产品的开发利用。
    12.高档优质饮料开发。
    13.棉、丝、麻等天然纤维的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
    14.毛皮制品及综合利用。
    15.羽绒及其制品生产。
    三、村镇建设和建材开发,促进农房建设的规范化、工厂化、商品化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改革,农民收入显著增加,迫切要求改善居住条件。“六五”期间全国新建农村建筑达38亿平方米,超过了前30年的总和。1985年村镇农户建设的总资金达450多亿元。“七五”期间,预计每年仍需建约7亿平方米。因此,积极提高建材开发技术,促进农房建设的规范化、工厂化、商品化,搞好村镇建设,既可为广大农民提供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住宅,又可为国家财政创收回笼大量货币,同时还可节约建筑用地,保护国土资源。
    目前,村镇建设和农房建设中存在不少问题,如村镇建筑规划布局不合理;农房设计水平低,施工质量差;供水、道路、环境卫生、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缺乏;建筑材料、制品和设备的数量、品种少;技术人员极为缺乏等。这些问题,都亟待依靠技术进步逐步解决。因此,技术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1.组织编制村镇规划、通用设计和标准法规
    2.抓好农房建设综合技术开发试点
    首先抓好东、南、西、北、中6个试点,已安排在四川、江苏、北京、黑龙江4个省市,还拟在广东或福建再选1个点,选择这些试点,主要是为了能够反映不同标准、不同层次的农房建筑和村镇建设的需求。在试点中,既要各具地方特色,又要综合解决村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建筑施工质量以及供水、排水、道路和环境保护等问题。在这些试点地区,要组织规划、设计、施工、建材一条龙的农房开发公司,统一承包设计、施工、材料供应、咨询等任务。
    3.建筑材料的技术开发
    (1)提高小水泥厂生产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
    (2)利用当地资源开发农房建材,如不烧结岩页砖瓦、灰沙制空心砌块、火山渣小型空心砌块、红壤免烧砖、空心砖等。
    (3)利用工业废渣、煤矸石、粉煤灰生产水泥、空心砖、墙地砖、实心砖等。
    (4)利用农、林副产品下脚料生产无胶或少胶纤维板。
    (5)因地制宜地开发新型建筑材料在农房建筑中的应用,如钢筋混凝土构件制品、保温材料、装修材料、防水材料等。
    4.开发农村房屋建筑材料生产设备及建筑施工机具
    四、小矿产采、选及初级加工,有条件地发展制品
    中央提出“大矿大开,小矿放开,有水快流”的方针之后,群众办矿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小矿产发展迅速。但是当前小矿产的采、选仍以土法为主,劳动强度大,回收率低,资源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有些初级加工产品,质量低劣,经济效益差。必须采取适当措施,引导小矿产开发合理健康地发展。
    “七五”期间,根据资源情况和市场需要,拟重点发展锡、金、铜、锑等小有色品种,作为“大有色”的补充。对非金属矿,抓住效益大、见效快的花岗石、大理石、高岭土、膨润土、橄榄砂等进行开发。技术开发的主要内容是:
    1.开发轻便、廉价、高效、日处理量为50~100吨的移动式浮选厂、重选厂
    2.开发一些单体设备,提高金属回收率
    如开发易于淘洗,结构紧凑、操作简单方便、回收率高的小型淘金机械,使回收率由45%提高到75%。
    3.采用适用的先进技术,将小有色金属或贵金属精矿冶炼成金属
    (1)黄金。在小矿点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小冶炼厂,将金精矿变为成品金。
    (2)铜。在大企业无力顾及的地方,将副产品进行加工成材。
    (3)锑白。采用移动式设备选矿后,再从精矿生产锑白。
    4.开发非金属矿制品
    (1)花岗岩、大理石。开发新的开采、加工技术,增加品种,提高质量。
    (2)高岭土。重点开发选矿流程,并进一步生产成制品。
    (3)膨润王。开发新的生产加工工艺,提供新产品。
    (4)镁、铬、橄榄砂。主要开发新的品种。
    5.提高农村建筑用钢铁材料的质量和经济效益
    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大力发展轧钢业,但其产品质量一般都比较低劣,经济效益差。拟开发新的小型轧机,并在部分地区有条件的乡镇企业推广。
    五、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
    近几年来,国际上生物技术、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
用。因此拟选择一批技术成熟的,投资少见效快的适用新技术,用于改造和武装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提高他们的技术起点和技术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主要技术开发内容是:
    1.物质技术方面
    (1)生物新产品的生产技术,包括微生物多糖类、食用与医用糖浆类、酶制剂类、诊断试剂类以及冬虫夏草菌粉等。开发的重点是生产菌种和生产工艺以及某些特需装备等。
    (2)改造传统发酵产业的生物新技术,包括用固定化酶或固定化细胞生产酒精、啤酒、酱油、醋和乳酸,以及生料发酵白酒等。重点开发发酵反应器及其生产工艺。
    (3)胚胎移植技术,包括牛、兔胚胎的移植和分割。重点解决胚胎分割的有效率和胚胎移植的怀孕率。
    (4)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包括蔬菜、果树、名贵中药材、花卉等的工厂培育等。重点解决经济植物的快速繁育,实现种苗的工厂化、现代化生产。
    (5)食用菌生产技术,包括木耳、香菇、金耳等的人工栽培和工厂化生产的技术开发等。重点解决食用菌种子的高效培养,新原料的开发和工厂化生产技术等。
    2.微电子技术方面
    (1)微型计算机在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中的应用。对小水泥、小啤酒、皮革、纺织、陶瓷和节能工业锅炉等行业,实行生产信息的监测和过程控制等。
    (2)微型计算机在农业系统工程和企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3)开发推广具有量大面广、经济效益显著的新技术,如辐射保鲜、微波处理等。
    (4)开发丰富、美化和方便人民生活的小商品,如智能玩具、旅游工艺品和家用小商品等。
    3.新材料方面
    (1)代钢代木性能优良的非金属材料的开发,如聚氯乙烯制品、碳化硅陶瓷和特种工程塑料等。
    (2)其它新材料的开发,如田菁胶、有机硅、涂料、粘合剂、特种橡胶、稀土等。
    六、为大工业配套产品的开发
    各地已有相当一批专业化的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围绕大工业的需要,为他们配套加工零配件的元器件,提供原料、半成品,并利用大工业的产品或副产品作为原料,开展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这样既壮大了自身,也为大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环境。两者结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对搞活大企业,发展小企业都有利,这应当成为我国工业结构的重要部分。由于这方面涉及的范围很广,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在星火计划中作为一个重要方面积极作出安排。本计划只安排了部分开发项目。
    七、区域综合开发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的2/3,是资源蕴藏最多的地方,也是平原生态屏障。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山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平原相差甚大,还有一部分地方生活依然贫困。改变这种严重的落后状况是“七五”期间的紧迫任务。我国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岛屿6000多个,滩涂面积广阔,有发展多种经营的巨大潜力,对地少人多的省、区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山区开发方面,拟在全国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山区,通过调研论证,设计发展战略,找出经济振兴的突破口,在3~5年内做出试点样板;在2个山区以较高的标准研究全面开发治理的最佳方案,取得初步经验;在10个先进有代表性的贫困县取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经验,并为山区特有资源的开发,选定10个先进的配套技术。滩涂开发方面,从南到北选择8个有代表性的滩涂地段,通过总结、论证,提出最佳的开发方案及最佳技术示范点。主要技术开发内容是:
    1.井冈山、长白山、太行山、燕山、沂蒙、秦巴、武陵、闽东北、浙西、大别山、吕梁、大巴、南方丘陵(湘南粤北)等12个山区及沿海岛屿的综合开发战略及重点资源开发。
    2.贫困山区县的类型及脱贫途径。
    3.山区基础设施及全面建设的典型研究。

    4.食用菌、山果、贵重中药材、珍贵动植物及特种旅游小商品的技术开发。
    5.海南岛、潮汕、闽江口、温州地区、盐城地区、莱州湾、沧州地区、辽河口等不同典型滩涂的综合开发。
    6.高档鱼虾饲料的人工配制及天然饵料的人工增殖。
    7.珍贵鱼、贝、藻类养殖加工和海鲜品保鲜包装技术。
    8.对虾精养高产配套技术。
    八、推动建立商品基地,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拟安排一定的力量,组织推动以小企业为主的出口商品基地。这些基地首先应在基础好、开发能力强、交通方便的地区选点,如苏南、上海—杭州—宁波沿线,以及对外开放实行特殊政策的福建、广东2省。

为缓解大城市副食品供应紧张局面,设想在“七五”期间,推动建立若干蔬菜、水产、果品、食用菌、禽蛋、肉、奶类等副食品基地。初步考虑首先在南、北两地试点。北方拟组织河北、内蒙古、山西等省、区的若干地区,集中供应北京和天津的副食品。南方拟组织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区,集中供应上海和长江三角州地区的副食品。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为了满足国内外对贵重中药材的需求,要有计划的在主产区建立一批中药材生产和加工基地。
这个问题,因涉及有关地区和部门,包括产、运、贮、销各个环节,情况比较复杂,需进一步调查研究和同有关部门、地区磋商。

九、生产装备的开发

技术装备落后,是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种少,缺门多,大多数行业仍是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工艺落后,资源不能综合利用,经济效益差,污染严重。近几年来,从国外进口了一些装备,使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要利用国内现有科技成果,结合进口设备的消化吸收,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开发与提供一批适用的先进成套装备,使其在新的技术基础上获得健康发展,增强竞争力。

开发技术装备要充分注意既适用又先进,技术上成熟;开发周期短,见效快;具有推广价值,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要充分发挥地方和中央的两个积极性,凡是省、市有能力开发的项目,由省、市组织实施;技术难度较大,需跨地区组织力量完成的项目,由有关部门组织实施。要贯彻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原则,争取用较少的成套和系列,满足多方面的需要,避免重复分散,便于组织批量生产。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品卫生、劳动安全、环境保护标准。重点开发的内容是:

1.禽畜、水产的工厂化、集约化生产及加工设备。包括家禽、水禽的工厂化饲养及屠宰、加工成套设备,淡水、海水养殖及其加工设备,饲料加工成套设备。

2.农、林产品的深度加工及综合利用,重点是小型油料及粮食加工成套设备、食用菌的培殖及加工设备、蔬菜加工设备、冷藏保鲜及贮运设备、植物工厂化育苗设备、干果加工成套设备等。

3.食品、饮料加工装备。重点是鲜果的小型加工设备、小啤酒成套设备、大豆系列食品及小型乳品加工设备。

4.农村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装备,重点开发适合当地资源条件的墙体材料制作设备、饰面砖成套设备、建筑施工简易装备、农村自来水设备。

5.通用设备及其共性技术的开发,主要有包装、干燥、液体输送设备,以及基础件和关键的共性工艺(如热处理、防腐)等。

此外,还有小矿产开采与加工、土特产加工及轻纺小产品加工设备等。

十、培训计划

1986年培训20万人。重点加强51个培训基地,并充分利用有关部委现有的培训基地。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星火计划和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服务,训练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学员的文化水平要求可适当放宽。通过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本地需要的适用先进技术,或掌握厂长、经理、供销、财会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培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培训工作主要由国家、省市自治区、地市分级负责,县及县以下主要是结合星火计划的实施开展科学普及活动。国家级由国家科委组织农牧渔业部门共同安排。省级和计划单列城市由省、市、自治区负责统一组织,有条件的地市也可以组织培训。

人员培训要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机构、设施和教育力量,不要另起炉灶。国家重点加强的培训基地,必须具备固定的场所和基本教学条件。培训经费只能用以添置教学设备、编写教材和支 付教员补贴等,不能用作搞基本建设或挪做他用。

安排计划时,我们充分注意利用了“六五”科技攻关成果和国内已有的其它科技成果,对效益大、周期短、技术先进适用、能创节汇的项目作了优先安排。在经济上严格按“地方出大头,国家出小头”的原则,采取国家、地方、承担单位三方“匹配”投资的方式,共同支持技术开发。国有支持的经费以贷款为主,拨款的比例大致为1:3左右。项目完成后,国家拨款部分,除培训费不偿还外,其余原则上要偿还,但为了鼓励技术进步,鼓励先进,对成绩优异者,可以酌情少偿还,不搞一刀切。

星火计划的具体组织实施,分别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国家科委的任务主要是:调查研究、规划协调、信息交流、工作检查、掌握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分配国家的拨款与贷款等。国家科委对技术开发,只抓极少数跨地区、跨部门和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

为确保本计划技术开发和装备开发项目的水平和质量,希望各部门各地方组织动员和充分注意吸收中央有关部委和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研究单位、工厂,以及大专院校的科技人员参加,来共同完成任务。在符合星火计划的原则要求和不追加国家支持经费额度的前提下,各省、市、自治区和有关部门对计划项目可以进行个别调整,但要报国家科委备案。

本计划安排的项目,开发周期一般为两年,有的当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少数综合性强的项目需3~5年。这批项目主要是发挥示范与引导作用,会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据我们粗略分析估计,开发成功后,投入产出平均约为1:4~5,开发效益是十分显著的。同时,社会影响是会很大的。顺利完成计划,无疑将为振兴地方经济做出积极的贡献。


星火计划的主要内容


支持一大批利用农村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先进适用的技术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为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作出示范;开发一批适用于农村、适用于乡镇企业的成套设备并组织批量生产;培养一批农村技术、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农村规模经济发展。
  星火技术密集区: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综合集成,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的产品结构合理,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星火计划扩大实施规模和效益,在单项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的示范区。
  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依靠科技进步,为科学技术大规模进入农村,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发挥了先导作用。开发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并能带动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和作用的产业.

[国家科委 1986.3.

星火计划的主要成就


  依靠科技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6736项,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县;已经完成的星火项目为35254项,占立项总数的52.9%;星火计划总投入为937.6亿元。1995年全国星火计划实现产值2682.7亿元,实现利税473.9 亿元,创汇88.9亿美元。
  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星火计划 80%的开发项目面向乡镇企业,十年来,星火计划向全国推荐了 500多项星火技术装备,促进乡镇企业的技术更新和技术改造,培育了上百个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星火企业和产业集团,使农村面貌发生了跨越性变化。
  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星火计划通过将科学技术植入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工业项目,引导和带动农村种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向资源型产品和产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截止1996年,在全国共建立了127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217个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采取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星火培训工作。到95年末,全国建立了40个国家级星火培训基地,累计培训农村技术、管理人才3680万人次。
  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星火计划通过科技项目的开发,推动农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广大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切身感受到科技就是财富,深得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称星火计划是使农民有钱的计划。
  星火计划项目以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赢得社会特别是金融部门的良好的信誉,形成了一种以国家少量资金引导,银行贷款、企业自筹资金为主的市场融资机制。至1995年底,用于星火计划的银行贷款总额为321.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34.3%。

 

版权与免责声明:
   
本课程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课程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