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后 
			 
			
			  
			  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诸项改革的关键。分配制度改革 
			的着眼点,应是建立效绩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机制,从而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调动广大 教职工的积极性。 
			  某高校前些年,在分配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比如,针对一些教职工晚来早走、出工不 
			出力、教书不育人等现象,建立出勤津贴、业绩津贴和教师课时酬金等制度。要求奖金的分 
			配与教职工的出勤、工作业绩、授课数量和质量挂起钩来,体现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 配 
			原则。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措施没有跟上,加之分配档次差距小,因而效果不理想, 
			在分配上仍然存在着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教职工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 
			干一个样,贡献大与贡献少一个样的局面依然存在,影响了教职工的积极性。要提高教学质 
			量和办学效益,必须深化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起干部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公平竞争 
			、择优任用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和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分配格局。以分配改革为突破口,推 
			动学校其它方面改革不断深化。基于这种认识,该校党委于1999年上学期开学后,提出要进 
			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党委的布置,人事部门在借签兄弟学校分配制 度 
			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办法》。实施案在以 
			下三个方面有突破。一是实行校内奖金和档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将原来固定发放的 
			30%活的工资部分,从档案工资中分离出来,与学校注入的分配资金一起,作为奖金发 
			放。分配时,要严格考核,拉开分配档次。二是为了促进学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优秀 
			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前者每月1000元,后者每月500元。优秀学术带 
			头人、优秀骨干教师实行动态评选与管理。三是在普遍提高收入的前提下,适当提高中层以 
			上领导干部职务津贴。改革前,校级领导干部职务津贴每月为60元,中层干部的职务津贴为 
			40元。这次改革,校级领导和中层干部的职务津贴均比原来提高四倍。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形成后,学校分层次召开了教职工代表座谈会,听取个别意见 
			和建议。在座谈会上,一些教职工代表对上述改革的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主要为:一 是认 
			为学校分配制度改革的步子过大,目前的分配制度比较合理,无需作更大的调整。改革步子 
			大了,就要有风险。若不成功,势必要影响学校稳定的局面。二是认为30%活工资,是职 
			工固定工资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人有份,国家规定多少,学校就应该发多少,不应该从档案 
			工资中分离出来,重新分配。人为分离,不符合国家工资分配政策。三是认为学校规模不大 
			,教师人数不多,特别是近些年来晋升为教授和副教授的教师,其学术水平、教学科研能力 
			不差上下,设立优秀特殊岗位津贴,不仅不好评,而且还会拉大教师之间收入差距,不利于 
			教师队伍的稳定。四是中层以上领导干部,虽然工作较辛苦,但在学校实行的电话补贴和国 
			家制定的职务工资中已经得到体现与补偿,因此,不应该再提高领导干部职务津贴标准。提 
			高职务津贴,将会影响干群关系等。针对教职工代表这些意见,上述改革的内容坚持不坚持 
			,改革不改革,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一时间成为学校的中心话题,成为教职工关注 的热点。  
			
			    [评析] 
			  一、分配制度改革,实际上是对物质利益的调整,它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机制和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影响是很深 
			的,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消除和转变。面对新的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有些教职工感到步子 
			迈得太大,认为过去的分配制度比较好,不要急于改革,正是传统的、旧的思想观念在起作 
			用的具体体现。分配制度改革要深化,首先要解决好教职工思想认识问题。对此,要加强正 
			面教育和引导,使广大教职工认识到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发展是硬道理,但只有改革才能促 
			进发展,促进稳定。任何一项改革都可能有风险,我们不能认为有风险就不去改革。只要上 
			下思想统一,认识一致,加强领导,措施得力,改革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分配制度改革的深 
			化,没有现成的模式,要搞好这项改革,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三个有利于"的标 准, 
			去大胆闯、大胆试。凡是有利于"四有"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有利于 
			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的改革,都可以大胆地尝试。建立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 
			新机制。真正在分配领域贯彻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原则,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 
			  二、有的教工代表认为30%活工资部分,是档案工资,属于固定收入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 
			国家规定多少,就应该发多少,不应该将这部分工资拿出来,重新按贡献进行分配。这种看 
			法是不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调整分配,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国家进行过几次大的工 资 
			制度改革。目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度。在实行新的工资制度时,国家就明确 
			规定,职工工资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基础工资,占职工工资总额的70%;另一部分是活的 
			部分,占工资总额的30%。同时明确要求,活工资部分要通过考核,拉开档次,不能平 
			均发放。由于当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加上人们对分配制度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比较弱,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单位都没有动,而是随着基础工资一起足额发放给职工。要 
			深化改革,必须对这一部分工资进行重新分配。该校将职工活工资的30%从档案中拿出来, 
			与学校注入的分配资金,一起作为奖金发放,符合改革的要求。按照高校改革方案的具体规 
			定,教师只要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为学校建设和发展做贡献,经考核优秀,拿出来的30%活 
			工资部分,不仅能全部拿回去,而且还要多拿相当可观的奖金。如果工作懈怠,不履行 
			职责,考核不合格,拿出去的30%活工资部分,就拿不回来,这很好地体现了多劳多得、优 秀优酬的分酬原则。 
			  我们国家实行的是结构工资制度,每个教职工的职务不同、工作年限不同,因而30%活工 
			资部分也不相同。把30%活工资拿出来重新分配,即要发挥激励作用,又要体现公平、合理 
			。这就要进行认真测算,制定出具体实施细则,这样才能保证改革达到预期目的。 
			  三、振兴高校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要办好一所学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 
			质的教师队伍,这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从实际出发,建立优秀学术带头人 
			、优秀骨干教师特殊岗位津贴,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它对于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对于人 
			才脱颖而出具有明显的激励作用,其意义深远。最近几年,我们国家在提高教师待遇、  
			改善教师生活条件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加上经济不够发达,因此, 
			教师地位还不够高,教师收入还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要落实科 
			教兴国战略,除了国家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待遇以外,在高校内部要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 
			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之中。要发 
			挥分配的激励作用,积极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那种认为设立特殊岗位津贴,将拉大教师 之间收入差距,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观点,是错误的。 
			  四、有的教工代表认为不应该提高领导职务津贴,提高了就可能影响干群关系,这种看法是 
			片面的,该校原来实行的领导职务津贴比较低,与领导干部承担的义务和履行的职责相比, 
			不相适应。适当提高领导职务津贴标准,而不是无限制、无原则提高,因此是必要的,也符 
			合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高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大都是双兼挑,同时具有双重职务,即具 
			有行政领导职务,又具有专业技术职务。按照我国目前工资制度规定,副教授与处级干部的 
			工资基本上处于同一工资档次,也就是说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同志担任行政领导职务,其工 
			资水平与未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是一样的,但其责任和工作量却大得多。中层 
			领导干部在学校处于承上启下的桥梁和骨干作用,即要对学校党委和行政负责,又要带领本 
			部门教职工全面完成学校交给的教学和基它工作任务。中层领导干部思想素质如何,工作质 
			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适当提高中层领导职务津贴,体现了多劳多 
			得的原则,有利于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更好的履行职责。 
			  综上所述,该校《关于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是正确的,符合改革 
			方向。要在做好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上,认真贯彻实施。 
			
			据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