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测评研究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人事处 俞玲萍
1994年静安、卢湾两区开展了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试点工作,1996年我们在总结这两个区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校长职级制进行系统的研究,即实现中小学校及校长与行政级别脱钩,建立符合中小学教育特点和校长成长规律的管理体制,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精通教育、善于治校的高素质学校领导干部队伍。为有序、规范、稳妥推进这项工作,我们在研究校长职级制的过程中,注重校长测评的研究,同时,在扩大试点区推行校长职级制工作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操作运行,在此有必要对测评研究内容与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测评研究的主要内容
1.测评研究的依据
中小学校长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领导工作,首先必须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或观点;其次是一个行政管理的工作者,这种行政管理不仅仅局限于对人、财、物、事的常规管理,还应包括把办学校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开发;最后中小学校长还必须是教育教学的专家,懂教育教学规律,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据此,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测评研究的依据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有利于中小学校长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中更好地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执行有关教育法规、政策与条例;并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提出切合实际的特色发展目标及达标方案;努力提供学校教育改革所需的人、财、物;注重并通过教科研带动学校的整体改革。
(2)有利于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确保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组织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加强编制管理,注重减员增效;学校在事业发展上有规划,积极争取并得到社会多方支持,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在资产管理上争取保值增值。
(3)有利于学校校长重视学校教育工作,落实育人工作的具体内容与措施,并形成有特色的学校传统教育项目,校长熟悉教育教学工作业务,为本校的学科带头人,熟悉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模式,并指导推动教师的课堂教学改革。
(4)有利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学校形成有个性的办学经验与特色,在同类学校中起示范作用。
2.测评的主要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要点,测评方案采用三级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四个,主要从教育理论、学校管理、教育教学、主要业绩四方面考核中小学校长的水平,体现了校长的办学过程、办学能力与水平以及工作实绩,并与中小学校长的工作性质界定相一致。二级指标八个,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改革;学校管理包括常规管理和事业发展;教育教学包括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主要业绩包括办学成效和个人成就。二级指标主要是测评的具体因素与打分点。三级指标三十二个,即每个二级指标包合四个三级指标,是给二级指标打分时的观察点与依据。这些指标比较全面地涵盖了中小学校长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须履行的职责。
3.测评运用的技术
测评方案集多种技术于一体,使整个评价既有较高的客观公正性、又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1)采用直觉定位量化技术,主要从专家评定的性质出发,能与专家判断的心理过程较为一致。专家在每个二级指标规定的方面参照三级指标的提示,通过现场观察、访谈、查阅资料、听取汇报等途径,即可获得一种主观感受,这种感受可导致其作出整体性直觉判断。整体性直觉判断的表达方法主要有语言描述、等级评定、程度定位等,其中以程度定位最为简单、直接。
(2)采用数值矫正技术,主要对评定结果的数值进行矫正。首先需对八个二级指标最终得分的和乘以一定范围的难度系数,得出第一次矫正值,它是考虑到各学校的办学基础与条件不同,校长的办学难度不同,而对学校的类型、性质、规模定位后赋予的相应难度系数;其次对校长办学过程中取得某些方面特殊成绩,可按校长在办学中取得特殊成绩影响范围大小进行特色加分,作为第二次矫正值。这样使测评结果更加贴近每所学校校长工作的实际情况。
(3)采用检核与数值双重判别标准,进行多重分析。这要比目前教育评价中经常采用的数值判别一维标准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对评价信息的利用率高,失真度小。因此可以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提高结论的信度。
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测评结果与分析
首次试行对象为黄浦等八个试点区推荐申报一级以上的校长(书记),经每位专家对每位人员进行8次评分,共进行了近7000次的评分,最后由市评审领导小组评审,获一级或特级校长任职资格的人员占参评人数的91.2%,具有特级校长任职资格的人员占17.9%。测评结果分析如下:
1.关于信度与效度
每位专家对参评校长的每项指标进行评分,每次均达到测评方案所规定的信度要求,即每位专家的每项指标评分都在该项指标的平均分的正负l的范围内。
每位专家对参评的校长进行了测评,对八项指标的信度用效标关联效度进行统计,各项指标效度都在0.83以上,见表1。
表1 八项指标测评的总效度
|
1.1
教育
观念 |
1.2
教育
改革 |
2.1
常规
管理 |
2.2
事业
发展 |
3.1
教育
工作 |
3.2
教学
工作 |
4.1
办学
成效 |
4.2
个人
成就 |
总效度 |
0.837 |
0.873 |
0.855 |
0.877 |
0.880 |
0.863 |
0.882 |
0.830 |
2.关于参评校长的总体水平
A.参评者的总分情况:将参评者的总分分组,作频数分布,其结果如下:56~59分的人数最多,占38.7%,其次60~69分占43.4%,第三是70~74分占17.9%。
B.参评者按专家的评分记录,统计频数分布(9~10分为全国一流水平、8~8.9分为全国先进水平、7~7.9分为全市一流水平、6~6.9分为全市先进水平来分组)分析。
参评的中学校长在各项指标所达水平的百分率中,达到全市一流水平为主(40%以上),其次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8%以上),再次是达到全国一流水平(9.4~13.3%之间),达全市先进水平则在6.6~17.3%之间。达全国一流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学工作与教育改革,最低的为教育工作与个人成就;达全国先进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育观念与办学成效,最低的为教学工作与个人成就;达全市一流水平的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育工作与常规管理、教学工作,最低的为教育改革与个人成就;达全市先进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个人成就与教育改革,最低的是教育工作与事业发展。
从参评的小学校长在各项指标所达到水平的百分率中,达到全市一流水平为主(45%以上),其次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21%以上),再次是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在6%~10%之间,达全市先进水平在6.1~10.2%之间。达全国一流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育观念与教育改革,最低的为教育教学工作;达全国先进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学工作与教育改革,最低的为个人成就与教育工作;达全市一流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育工作与个人成就,最低的为教育改革与教育观念;达全市先进水平频数最高的指标为教育改革与事业发展,最低的为教育工作与个人成就。
3.关于各区原测评结果与市对该区的测评结果比较
将各区原测评的八项指标的均值和市对该区测评的八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作曲线图进行比较:两条曲线的吻合度高,一致性好的区占12.5%(见表2);两条曲线虽不重合,但呈基本平行,属系统误差所引起的区,占37.5%(见表3);两条曲线既不重合,又不平行,属随机误差引起的区占50%(见表4)。系统误差表明该区的评审虽与市评审有差距,但其内部把握的标准尚属一致,随机误差则说明该区的评审,既与市评审有差距,内部把握标准也不一致。
从各区原测评的八项指标的均值和市对该区测评的八项指标的均值的曲线图进行比较,其共同特点是:
(1)各区的各项指标的得分均高于市评审的得分,差距最大约在1.3分以上,差距最小的在0.2分以下。
(2)当区评审某项指标的得分在8~9分之间时(全国先进水平),而市评审则在7~8分之间(市一流水平)。
上述两个特点说明在把握标准上,对什么是“全国先进水平”和“市一流水平”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三、结论
1.从测评平均分统计中可以看出,信度、效度理想,达到预定要求。
2.从参评校长的测评总分排序结果看,基本符合《关于上海市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度的实施意见》中所确定的比例范围,即比例切合上海中小学校长的实际状况。
3.从运用数值矫正技术的结果看,对一些不同性质、规模、类型学校及在一定范围内获得一定影响、荣誉的校长予以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现出测评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4.从校长八项指标进行所达水平分析看,获一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校长都具有全市先进以上水平,显示出上海中小学校长的实力。中学校长特别在教育教育工作、常规管理、教育观念及办学成效方面处于成熟期;小学校长在教育工作与个人成就,教学工作与教育改革处于成熟期。
5.从各区与市对该区测评平均值比较看,存在较大差异,合格仅占12.5%,其余均存在系统和随机误差。究其主要原因是把握标准和认识上有差异。建议对区测评人员加强培训,其次专家组成员应吸收非本区人员至少50%以上,以示测评的客观性、公正性和规范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