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以名校转制带动薄弱校建设

顾名思义,名校转制是指名气大,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转换体制,这里涉及到的体制转换是指从原来的公办转为国有民办,使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可见,名校转制是办学体制改革的一种形式,也是办学体制多样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1.名校转制的弊端

名校转制的出发点是好的,转制后的优质学校扩大了规模,筹措到了资金,既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高涨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但是,如前所述,由于我国目前民办教育立法尚不完善,因此将原有的公办学校转为民办难免会造成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将原来的公有资产交由私人经营,转制学校一方面仍然享受国家拨款,另一方面又可以享受民办学校的优惠条件,可以向学生收取高额学费及赞助费,在政策上享受着极大的优惠,其中政府则付出了很高的政策资源及资金的代价;并且,学校的声誉是多年累积起来的,这其中无不渗透着这许多年中国家的支持与投入,这部分投入是很难量化为具体数额的,转制后,在这部分无形资产的利用上,难免不会“前人种树,后人乘凉”。

其次,难以规范收费的问题。由于转制后,这些学校与民办学校的优惠条件挂上了钩,变成了优质优价的产品,开始向市场靠拢,原本的就近入学等优惠措施没有了,有的是在名校效应光环下甚至超出普通民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再次,造成名校教学质量下降的问题。由于办学规模的扩大,使学校拥有的教育资源的生均拥有量变小,出现班额过大,图书资料及实验仪器设备不足,教学场地不够等问题,并且,一所学校既有择校生又有择优生会造成生源混杂,使教学针对性较原来变弱。

第四,影响教育公平的问题。转制后高额的学费在客观上起到了对社会进行分层的作用,先富起来的人可以名正言顺地掏腰包享受优质教育,工薪阶层及弱势群体则只能望“校”兴叹。“阶级”选拔的出现,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第五,影响名校信誉机制的问题。名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在社会上质量好,信誉高,家长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孩子交给它去培养,去教育,而转制后的学校却建立起了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其教学质量,这都会造成对名校信誉机制等无形资产的损害,给名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隐患。

2.用其所长——以名校转制带动薄弱校建设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单纯的名校转制存在着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如果对其加以条件限制,比如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即让其带动薄弱校建设,就可做到用其所长,并取长补短。我们可以将一所名校与一所薄弱校相匹配,使其成为一个整体,并将薄弱校的性质改为民办,这样薄弱校就可以利用名校的教育资源,如高效的管理,优秀的教师,良好的校风等,提高其办学质量,并可以利用名校效应来提高其知名度,增加生源;名校也同样可以达到筹集办学资金及扩大规模的目的。相信在实践中我们也可以逐步摸索到其他名校转制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