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素质教育的缘起
素质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兴起的一场教育改革运动,它对以往的教育进行了根本性改造。我们之所以将之称作是一场教育改革,主要因为从素质教育的缘起到它所形成的理念对中国教育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尽管目前素质教育仍在进行中,但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任何改革都是用来应对危机的,素质教育也不例外。我们在讨论素质教育改革前,首先从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说起。 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在我国的长期存在有其文化上的原因。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统治者认为只有严格的上下级管理,社会才能稳定。在长达3000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下,由于人长期被专制制度中的三纲五常所规训,以至于最后被自我所规训――人不断修正自己的本性,以求得被社会认同,人丧失了自我,时刻受着外在事物的规约。由于人性被扭曲变形,中国人形成了典型的奴性人格。这种文化性格表现在教育中即为:教育被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手段,过多地受到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规约;教师作为育人的工具被教育中官僚主义管理和竞争性评价制度所规约;学生习惯于教师的指点与规训。教育放弃了培养自由心智的目标而成为一种规训和惩罚的手段。学校成了制造失败者的场所,大多数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快慰,学生的恐学、厌学情绪不断增长。 我国自隋唐以来就开始实行以“入仕”为导向的科举教育(605年—1905年),科举教育可看作是应试教育的前身。科举取士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作为一种进步事物出现的,它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曾一度促成了中国的强盛统一,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①。科举制在明清时期为国外借鉴,建立了西方的现代文官考试制度。科举制历经1300多年的发展,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任何一种制度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发挥其正向作用。人类历史经过1个世纪的发展,考试制度还沿用1000多年前的古老的方式,这显然已不符合制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1905年废除科举制到现在,科举制的影子在现代中国教育中仍随处可见:以应试为导向,以分数为标准,以大多数人的失败换取极少数人的成功。这种做法引发了教育中的一系列问题。为了使人们更加明晰地认识素质教育,我们有必要对应试教育的概念、实践特征以及影响做一下较为系统的梳理。 ①刘海锋:《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