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素质教育的文化基础

 

任何改革若想成功都需要有适宜的文化土壤,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改革的发生时间、改革过程的长短和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使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但也有一些人对素质教育存在疑虑。因为中国有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人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文化和心理,而这种文化和心理正是滋养应试教育的文化土壤。为了证明素质教育教育的存在的合法性,我们有必要梳理历史上存在的有关素质教育的思想。

实际上,素质教育的提出是一个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过程。早在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与素质教育有关的思想,其中包含教育民主、教育公平和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但经过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民主的、平等的教育思想逐渐被一种强调专制和等级的教育思想所挤压,退隐到后台而得不到彰显。到了近代,蔡元培、陶行知等人提出了与素质教育思想相关的主张,但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这种教育主张未能取得主流位置。直到现代社会,随着应试教育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素质教育思想才重新被人们拉回到历史的前台。所以说,素质教育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创造”,在我国长达5000年的文明史中,我们可以追寻到素质教育思想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