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以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倡导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诸多的理论流派中,多元智力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课程观对新课程建构新的学生观、教学观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智力理论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自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A. Binet)首创智力测验以来,无数的标准化测验被用于各种各样的目的,至今的学校教育仍受到传统智力测验理论的影响。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于是,智力测验的观点深入人心,人们习惯于用智商(IQ)来衡量一个人的智力高低,进而推断他的成就大小。然而,标准化测验和IQ模式的最大问题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和计算的好坏狭隘地来测量智力,所测量的只是以语言和逻辑数理为主的学业性智力,其对应学科是语言、数学或逻辑数理等,因此这些学科成为学校里最受重视的学科,结果导致只有在语言和逻辑数理智力方面优于他人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的评价。然而现实世界中人的成功与否要大大超出在语言和逻辑数理方面的技能。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dner)认为,智力测验的频繁使用,使得它把人进行了分类并贴上了标签,用来判断人的长项与短处。而每个人身上都蕴涵着多种强弱不同的智能,这些智能体现在人们所进行的各种活动中。因此,个体的智力并不是容易被测量的东西,也非简单的纸笔测验所能穷尽。因此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的结构》(Frames of Mind)一书中,他提出了新的智力定义(即“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据此,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及其性质和结构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其基本结构也是多元的——各种能力不是以整合的形式存在,而是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 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拥有七种智能:(1)言语—语言智力(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2)逻辑—数学智力(Logical-mathematical intelligence);(3)视觉—空间智力(Visual-spatial intelligence);(4)音乐—节奏智力(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5)身体—运动智力(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6)人际关系智力(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7)自我认识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加德纳强调,人类多种智力的相对独立性意味着即使一个人有很高的某种智力,如数学智力,却并不一定有同样程度的其他智力,如语言或音乐智力。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只具有其中的某一种,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只不过每种智力在个人智力总和中所占的比重不同而已。这七种智力代表了不同的潜能,如果给予恰当的教育和训练,这些潜能都可能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同时他还谨慎地指出,提出七种智力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人类智力不应局限于他所确认的这几种类型,能被识别出来的智力类型可能还会增加,后来又分别提出自然观察者智力(Naturalist intelligence)和存在智力(Existential intelligence)。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