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重建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广义上不仅包括课程的整体结构,即宏观课程结构,而且包括课程的具体结构,即微观结构。宏观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怎样相互搭配和相互结合,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这就涉及课程计划的设计。而微观课程结构要解决的问题是,每门课程的内容如何兼顾知识、儿童和社会的需要与可能,这就进一步涉及课程标准和教材(尤其是教科书)的编写。狭义地说,我们通常把前者称为课程结构,而把后者称为学科结构或教材结构。我们所指是狭义说法。新课程力图改变原有课程结构存在的诸多弊端,重建符合时代特点和育人要求的新课程结构。 一、原有课程结构的弊端 一般来说,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涉及问题是,从纵向来看,即怎样依照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理念来设计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其管理权力的分配,以确保每一个儿童都享有学习的权利;从横向来看,在每一个教育阶段怎样有计划地安排儿童的学习机会以及需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以利于每一个儿童全面、均衡地发展。这两方面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怎样处理好分科性与综合性、统一性与选择性、持续性与均衡性这三对矛盾之中。我国以前的课程计划在课程的分科性、统一性与持续性方面,在国家层面上考虑得比较充分,而对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方面关注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原有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而实用性课程、时代性课程、适应地方需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程则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脱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生活,这必然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社会需求和生活需求。同时,必修课程太多、太死,对学生要求过分统一,缺乏弹性,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空间和课程,再加上各类学科的结构比例不合理,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比较薄弱,社会科学类的学科比较薄弱,必然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另外,课程设置门类过多,课时总量偏高,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使学校教育功能受阻,直接影响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原有的课程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国家与人民要求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艰巨任务。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重新制定新的课程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