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学校课程管理内容的一部分。新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各个学校要积极开发与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强调,也是三级管理体制中增强学校课程权利范围的一种体现。 (一)课程资源概念框架 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它包括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如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按照课程资源空间分布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内课程资源,超出学校范围的课程资源就是校外课程资源。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素材性资源指直接作用于课程并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条件性资源并不直接作用于课程但影响着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由于划分标准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划分出许多不同的类型,目的都是要帮助澄清课程资源的基本概念框架,加深人们对于课程资源的理解。 (二)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对于学校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丰富教学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校教师而言,不仅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大量课程资源的支持,而且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因此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 从课程理论的角度讲,一般而言,课程资源要经过三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办学的宗旨,反映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要与教师教育教学修养的现实水平相适应。所以,课程资源开发,尤其是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反映教育的理想和目的、社会发展需要、学生发展需求、学习内容的整合逻辑和师生的心理逻辑,这才可能使教学更有效。 同时,课程资源开发还要注意两个重要原则:其一,优先性原则。学校要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优先选择适合内容,突出重点,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全部包揽。其二,适应性原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要考虑到典型或普通学生的共性情况,还要考虑到特定学生对象的特殊情况,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选用也应遵循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这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价值。 (三)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途径 一般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提供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附件:课程资源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