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可以说是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全方位的变革,它倡导的全新教育理念,对学生、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等的重新定位,无疑对传统课程下的教师提出了挑战。而且课程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防教师”(proof-teacher)的课程都不可能实现改革的预期目标。所以教师能否对新课程作出积极的理解与回应,能否主动促进自身的发展,能否有相应的机制对教师的发展创造条件和环境,将成为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的专业发展,就途径和方式而言,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出于自身发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的不断自我完善;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 (一)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完善
教师的自我发展与完善是从教师主体这个角度着眼的,是教师的主动发展。首先,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内驱力,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的也是最为根本的动力。就人的一般发展来说,自我意识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具有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构建自己的内部世界。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体”1。因此,提升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使教师成为具有自我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成为一名“自我引导学习者”,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能够积极学习,主动探究,将发展意识付诸行动,从而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训练,不断熟练教学技巧,精通教学基本技能,并主动进行教育教学研究,使其构成专业发展的优势,增强自我实现的信心。第三,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实践智慧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这种反思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做出理论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2 波斯纳(G.J.Posner,1989)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3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必是一个教师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思考、自我评价的动态的持续的发展过程。 (二)加强教师培训服务,建立有效的评价制度 按照现代培训理论,培训(individual training)被视为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乃至行为有所改善从而使其发挥最大潜力以提高工作的绩效。4可见培训本意就是一种学习,一种相对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终身学习。要真正培养出发展型教师,使其尽快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加强教师培训的力度。 当前比较流行的校本培训制度就是一种较好的探索,校本教师培训的主要方式有: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通过名优教师传、帮、带开展培训;通过开展科研课题和教改实验进行培训;以教研组为基地,开展专题教研活动进行培训;教师自学为主的培训等。校本培训最大的特点是学习与工作有机统一,通过工作中问题激发教师的学习动机,通过工作能力的变化和工作效益的提高体现学习的价值;同时,通过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加强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增进团结与友谊,互帮互学,互教互学,互相激励,比学赶帮,建设会学习的教师群体,促进学校由教师忙于授课、辅导、出题、评卷的事务性组织向学习型组织发展。 总之,新课程倡导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重新界定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具有反思能力、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全新的理念与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相应,新课程的实施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同时,教师的发展成长不仅仅是自主发展的结果,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和部门,以及教育权威人士、学校校长、其他教师、管理人员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等,都应对教师成长给予支持和协助,这也是教师迅速成长的外部保障。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46—148页。 2 3.赵昌木:《论教师成长》,《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3)。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4.张志鸿:《现代培训理论与实践》,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