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C].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李雁冰著.《课程评价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郝京华.《有益的探索》[A].郭青伟、曹潇泉主编.《尊重••••发现• 激励》[C].中国人事出版社.1997年版;

[5]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孙孔懿著.《学校特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版;

[7]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版;

[8]侯光文著.《教育评价概论》[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9]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汉澜著.《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1] [美]比尔•约翰逊(Bil Johnson)著 李雁冰主译.《学生表现评定手册:场地设计与前景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2]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写.《新课程与评价改革》[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赵希武等.《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2002(19);

[14]赵希斌.《国外发展性教师评价的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1);

[15]钟启泉.《课程评价:从量化评价到质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2(3);

[16]陈向明.《普通高中发展性学校评价体系的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17]张祥明.《教育评价制度的意义、类型和特征》[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1(3);

[18]金建陵.《学校章程与学校评价机制的构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2(5);

[19]董培健.《对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沈阳大学学报》2000(3);

[20]刘尧.《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与模式》[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12);

[21]王文忠.《小学教师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1999(1);

[22]熊岚.《英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0(10);

[23]王凌.《当前美国中小学教师评价改革述评》[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2);

[24]赵德成 李灵.《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改革》[J].《中小学管理》2003(6);

[25]韩传信.《建立发展性的学校评价模式》[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6]刘校梅.《教育评价的演进》[J].《东岳论丛》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