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命题教学设计案例
课题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视 频 设计者:上海市李惠利中学彭静烨
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基本判定方法,并能简单地运用。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决一些较这复杂的问题。
教学过程:
教 学 步 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教学媒体和 教学形式 |
(一)复习旧知 1.等腰三角形的定义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利用图7-1将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分别用式子表示出来。 3.复述定理的简写形成——等边对等角。 (二)操作讨论发现定理 1.操作1:出示任意的三个角都不相等的三角形纸片,不用任何辅助工具直接验证所给的三角形的三个角互不相等。 用刻度尺量三角形的边,可得: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三个角互不相等,那么三条边也互不相等。 2.我们已经知道,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反过来,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等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 操作2:用剪刀只剪一刀,将刚才的三角形变成一个含有两个相等角的三角形。
操作3:在△中,用刻度尺量、的长度(或在△中,用刻度尺量、的长度),它们是否相等? 3.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相等。 定理的简定形式——等角对等边。 4.定理的辩析。 问题:在定理的条件中若去掉“在一个三角形中”,即如果在两个三角形中分别有一个角,它们是相等的,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是否相等? (三)计算说理,运用定理 例1 △中,,, (1)求等于几度? (2)△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例2 △中,已知点在的延长线上,并且。 问:△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例3 已知△为等腰三角形,在的延长线上,平分,且。 问:和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提问:例2、例3所用的图形是同一个图形,它们的说理过程中的主要依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讨论练习,巩固定理 1.(1)若已知四边形为梯形,平分cm,则___ (2)延长交于点,cm,则_____。 2.已知平分,平分经过点,且。 求证:△的周长=,且在的延长线上,根据上述条件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4.已知△中,,,你能不能把△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能分成更多的等腰三角形吗?
(五)小结: (1)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相等,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比较: 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等边对等角。因为,所以。 等腰三角形判定定理:等腰对等边。因为,所以。 (六)作业:(略)。
|
提问。
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讨论。
提出问题。
了解学生的操作法,对学生的交流作必要的说明,巡视和指导。
引导学生说理。
提问。
提问和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讲。
要求说明推理的依据。
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 对不同之处作详细说明。区分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
巡视和指导。
巡视和指导。 根据学生实际作适当的提示。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到符合条件的结论。
出示顶角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引导学生讨论。
请学生小结。
请学生比较。
布置作业。 |
回答。
讨论方案,进行操作。
猜想。
讨论并操作,交流与演示。
操作并交流结果。
猜想结论,根据操作过程说理。 集体回答。
思考,回答。
板书。
猜想△的形状,并予以说理。
讨论解题思路,叙述说理过程。
思考与讨论,并作交流。
计算,并回答结果。
计算,并回答结果。 思考与讨论,并作交流。
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并作交流。 讨论,操作,并作交流。
小结。
比较。
记录。 |
电脑显示图7-1,板书:在△中,因为,所以。
电脑显示图7-2。小组活动。
电脑显示图7-3,7-4及图7-5,7-6,展现两种操作法,分别得到△及△。
电脑显示图7-9。
电脑显示图7-7,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显示图7-8,演示操作过程。
电脑显示图7-9。
用电脑动态显示图7-10,并显示说理的过程。
利用图7-10,求解例3。显示说理过程。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
用电脑显示图7-11。个别学习。
用电脑显示图7-12。 用电脑显示图7-13,7-14,揭示与图7-12的联系。 显示解题过程。
用电脑显示图7-15。 显示几种可能的结论。
用电脑显示7-16。
用电脑显示小结内容。
用电脑显示比较内容。
用电脑显示作业内容。 |
[评析]
本教学方案所依据的教材为现行上海市数学课本(七年级第一学期)。这套教材打破了原有的教材体系,把几何教学分为直观几何、实验几何、论证几何三个阶段。七年级第一学期处在实验几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通过操作得出一些几何命题,要求学生逐步学会说理,暂时不要求学生写出严格的证明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贯彻教材的编写意图,具有以下特点:
(1)精心设计学生操作活动。
本节课设计了四次学生操作活动。第一次通过操作验证在一个三角形中,角不等,则所对的边也不等。第二次操作把任意三角形剪成含有两个相等角的三角形。这两次操作为定理的引入作了准备。第三次操作对所要学习的定理作了验证,使学生对定理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第四次操作是对定理的应用。通过操作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还动口,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复习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并验证了它的逆命题的正确性后,直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中,如果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是否也相等?”通过操作学生不难发现结论,并用说理的方法对定理进行说明。接着对定理的条件与结论作分析,指明了定理的适用范围,又结合对例题的讲解区分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强调了这两条定理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一组例题和练习,巩固与深化定理的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通过图形的运动,变换问题的情境,揭示图形的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尤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例如操作1和操作2中,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操作方案,有助于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在例2、例3中要求学生根据条件猜想出相应的结论,并予以说理,有助于对学生直觉思维逻辑推理能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比较例2、例3说理过程中的异同点,并说明产生这些异同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练习3的开放问题的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例如练习4中要求学生将一个顶角为的等腰三角形分割成多个等腰三角形,有助于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