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叙事性作品
第三章>> |
叙事性作品是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对叙事文学的特点,传统的文学理论早已有所关注,并进行过研究,而且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叙事理论。在西方,传统的叙事理论对叙事作品中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且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而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其研究对象主要是诗文,从明代以后,随着小说和戏曲等文学作品的发展,叙事文学理论也相应产生并发展,其中以明清文艺批评家【金圣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影响最大。总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都对叙事理论内容有所涉猎。而其共同特点就是侧重叙事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著名的以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为主要内容的叙事理论。
第三章>>第一节 |
|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有机构成便成为叙事作品的题材。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叙事作品题材的三要素。
一、故事与情节
结合作品谈谈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在一般的文学理论中,常常有“故事情节”的提法,它有意无意地混淆了故事和情节的界限。实际上,作为特定的理论术语,二者的内涵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
起初,“叙事文学”一词,来自希腊语“故事”(epos)和“传说”,因而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爱·【福斯特】曾以简化的例子对故事的内涵作了界定:“故事是叙述按事件顺序排列的事情——午餐跟在早餐之后,星期二跟在星期一之后,腐烂在死亡之后,等等。”据此,他认为故事叙述的是“时间观念中的生活”,而整个小说要做的事情,则是表现“按价值观念衡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