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发言

  好诗都有耐人吟咏回味的特点。这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好诗,既不是诗人自吹自擂的东西,也不是他人偏爱之作,而必须是内容和形式达到完美和谐或比较完美和谐的篇章。人们在反复吟咏的过程中,往往能深入理解一首好诗的思想艺术特征,能够产生新的联想,得到新的启发,并且能发现新的问题(其中自然也包括前人、今人论该诗的问题)。

  □细读王绩这首《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就不难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隋唐之际的诗坛上,王绩是一颗明亮的星。闻一多先生在论及唐初半个世纪诗歌的情况时说过:“这五十年,说是唐的头;倒不如说是六朝的尾。”(《唐诗杂论·类书与诗》)这里所说的六朝余风,是指的诗坛上的主要倾向,而不是说人人如此,篇篇如此。但正因为那时大多数诗人在污泥浊水中不能自拔,王绩等少数几家的优秀诗歌就更显得可贵了。刘禹锡在为王质写的《神道碑》中已称赞王绩“以有道显于国初”,“文章高逸,传乎人间”。《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在论及王绩诗时又把它和盛唐诗歌联系起来,它说:“其诗唯《野望》一首为世传诵,然如《石竹咏》,意境高古,《薛记室收过庄见寻》诗二十四韵,气格遒健,皆能涤初唐俳偶板滞之习,置之开元、天宝间,弗能别也。”

  的确,我们在读王绩诗时很难不想到盛唐时代一些写田园生活和深厚友谊的名篇。譬如读王绩《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我们不仅很自然地会想到王维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杂诗》)而且也会想到杜甫《赠卫八处士》写友人重逢的场面。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故乡总是有感情的。特别是离别了那么久,一切都会使人想念的。王绩这首诗正是表现了这种难以抑制的炽烈之情。

  诗写得颇有意境,让人浮想联翩。诗把我们带到了诗人寓居的京城里去了。这儿房屋鳞次栉比,街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诗人忽然在自己门前遇到了多年不见的故乡人。乍一相逢,互相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并且情不自禁地握着对方的手。然后我们看见客人被热情地邀进了寓所。主妇迅速准备好了洗尘的酒宴。座中主客相谈甚欢。主人一个劲地询问着故乡的一切。他首先问起亲朋友好,连他们的孩子都仔细地问到了。接下去,话题转到诗人询问自己的大家庭和宗族的近况。

  王绩是隋末大儒王通的第二个弟弟。以往以为他们弟兄只有四人,但据孙望先生考证,他们实际上有七兄弟,。《蜗叟杂稿·王度考》有详细记载,长兄可能早故,名亦不传。二哥就是唐传奇《古镜记》中那个主人公王度。王通排行第三。以下是王口、王凝、王绩、王静四人。王通卒子隋亡前一年,他的儿子王福峙(王勃的父亲)、王福郊以及其他子侄在王绩写这首诗时,都在故乡,所以王诗说“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

  从这个问题开始,诗人一连提了十一个问题,问到旧居、栽树、建房、种竹、植梅、渠水、石苔、园果、林花等等。事实上还不止这些,象“殷勤访朋旧,屈曲问童孩”、“羁心只欲问,为报不须猜”四句,又不知还包括几多问题。总之,这一连串的发问,不仅表现了诗人关心故乡亲人的迫切心情,而且也在人们眼前呈现出生动的园林景象。最后诗人以叮嘱乡人回答不必有顾虑和表示自己打算回乡作结,娓娓动听,余韵悠然。

  □这首诗在艺术上很有特色,音韵之美且不说,它的清新活泼,与当时那种庙堂文学、宫体文学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提问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无往而不在的。它反映在文学上也是常见的,诸子散文、史传文学以及诗歌,都有问答。如《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庄子》的《秋水》,《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史记》的《鸿门宴》等,都有许多精采的问答。至于诗歌里,也不乏其例,象《天问》一口气提出一百几十个问题,《诗经》的《行露》十五句中连用九个质问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根据诗歌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问答的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在王绩以前,曹植的《门有万里客》、陆机的《门有车马客行》,都较有名。《乐府解题》说这些诗“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友凋丧之意也”。王诗的艺术手法:可能受到它们的启迪,但从对比中可以看出,王诗又自有其特色,充分表现了作者的创造性。

  读这首优美的抒情诗,使人感到王绩一生虽有逃入醉乡的一面,但并未整日地昏饮和醉眼朦胧,他也有清醒和热爱生活的一面。这就需要我们对其不同时期的诗作一番清理,深入了解他的创作道路,以便更好地分析隋唐之际诗歌发展的历史。

  □读王绩这首诗,有些疑问须要解决。譬如王绩生当两个朝代交替的时候,京城不止一地,隋文帝都京师(长安),炀帝迁东都(洛阳),唐朝又定都长安,那么,王诗所说“在京”,是哪个京呢?又如王绩的籍贯,众说纷纭,《唐诗纪事》说“绛州”;新旧《唐书》说“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东皋子集》说“太原祁(今山西祁县)”;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县)”。假如我们未弄清王绩的生平事迹和《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的写作年代,就无法回答有关问题。

  为行文方便,下面先说“在京思故园”的“故园”。据王绩《游北山赋序》、杜淹《文中子世家》和吕才《东皋子集序》的叙述,王家的籍贯是有变化的。在汉代,云中太守王殷家于祁。西晋末永嘉之乱,王氏子孙迁徙江南。北魏孝文帝太和时再迁龙门,至王绩时他家定居绛州龙门已经五代,所以不能说王绩的“故园”在别的地方。

  关于王氏的“故园”环境,《清一统志》有具体介绍。它说:“山西绛州河津县,魏曰龙门,唐贞观十七年属绛州。汾河在州南门外……黄河在河津县西。疏属山在河津县东。《文中子》云;“疏属之南,汾水之曲,有先人敝庐在(《事君篇》)。王通故里在河津县南三十里。又通弟(王)绩,隐居东皋村,在县东。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写到“故园”东渠之美,曾说:“梅李夹两岸,花枝何扶疏。”

  □《野望》诗又描写过当地的秋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些地方都不在龙门之外。

  至于王绩“在京”的问题,因涉及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和背景,不妨多说几句。王绩一生在隋在唐入京都不止一次。王生于隋开皇五年(585),开皇十六年,他十二岁时曾在京师(今西安)见杨素、薛道衡,人称神童。薛读他的《登龙门忆禹赋》,赞叹说:“今之庾信也!”(据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东皋子》。唯晁之引文误“十二”为.“十五”。如为“十五”,杨已去世,不可能见面。)

  隋炀帝大业中,他三十岁左右曾赴东都(今洛阳)应孝悌廉洁举,授秘书省正字。由于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县丞,嗜酒不任事,眼看天下大乱,挂冠而去。如果《古镜记》中的王勋即王绩,所记王之游历属实的话,则王于隋亡之前又去过长安。唐朝建立后,约于武德四年(621)年底或翌年初,王绩三十七八岁时,友人薛收(薛道衡之子,李世民的谋士)曾到龙门访问,促他出山,不久他就应召入长安,待诏门下省。武德七年薛收卒。

  贞观元年(627),王绩四十三岁时,他的哥哥王凝以监察御史身份弹劾侯君集,涉及太尉长孙无忌,王氏兄弟受到报复,王绩以“脚疾”罢归龙门。吕才《东皋子集序》说他“贞观中,以家贫赴选”再入长安,任太乐丞,岁余又“挂冠归田”,隐居“十有余年”。贞观共二十三年,王绩卒于贞观十八年(644),上推十余年,他最后一次“在京”的时间应是贞观七年前后,这时他四十九岁左右,可以说“旅泊多年岁,老去不知回”了。

  《唐诗纪事》等书叙事简略,称王绩归隐于大业末,易使人误以为本诗作于隋代,那时王绩才三十出头,显然不能称“老”,所以本诗只能是贞观中王绩居京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