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永振一郎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是哲学家朝永三十郎的长子,1906年3月31日出生于东京。以后他移居京都,曾先后在日本京都第三高等学校和京都帝国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随后在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系进行了三年研究工作,于1932年取得科学博士学位。1932年,朝永振一郎成为理化研究所住科芳雄研究室的研究人员,开始从事理论物理的研究。1937年至1939年,他到德国留学。一在理论物理发源地的莱比锡大学,由海森堡指导从事理论物理中关于介于一核子散射场反应等项目的研究,这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在理论物理学界,伴随着荷电粒子运动的变化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于荷电粒子本身的反作用效果是一个难题。也就是说,关于这个反作用的效果,用经典电磁学来解释,存在着种种困难。而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量子论中,除了对于红外(波长长的光)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非常强以外,由干量子论的不确定性(测不准原理)所造成的紫外(波长非常短的光)的发射吸收也非常强。这显然是当时理论上尚未解决的实际困难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学术界处于百花争艳而又眼花镜乱的状态。朝永振一郎以后所创造的强结合理论、集团运动模型、重正化理论等多方面的功绩,可以说就是在这样特殊的时代里造就的。

    1939年朝永振一郎回到理化研究所任助教,1940年受聘于东京文理科大学(即Bunrika大学。1949年它与东京大学教育学院合并)担任讲师,第二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一直任职到1969年。在此任内,他曾于1949年至1950年到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深造。1956年至1962年,他担任日本东京教育大学校长,1963年至1969年间,兼任日本科学委员会主任和日本光学研究所所长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朝永振一郎研究了微波系统的理论,后来转去研究量子电动力学和发展重正化理论。1947年,他完成了重正化理论,很好地说明电子的反常磁效应,明确地指出了解决发散困难问题的方向。此外,他对超极短波的磁控管的振动机构也有贡献。1948年他获得日本科学院奖金,1952年获得文化勋章,1964年获得苏联授予的罗蒙诺索夫奖章。1965年,由于对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他与美国物理学家费曼、施温格一起,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朝永振一郎教授对近代理论物理的广泛领域作过深刻的研究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1934年他发表了《光电导致正负电子的产生》,1938年发表了《核材料的内摩擦与导热性》,1946年发表了《关于波场量子理论的一个相对性不变式》,1946年到1947年间发表了《关于场对介子和核子相互作用反作用的效应》第1、2、3、4卷,1948年发表了《声波的布洛赫方法对于许多费米子问题的备考》,1962年发表年又发表了该书的第二卷。

    朝永振一郎教授于1979年去世,终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