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第二篇>>实践导航 |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从1956年即生产资料私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之前,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理论成果。但同时,这一期间也发生过许多失误。总结这一时期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对于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 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个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其主要标志,是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论十大关系》。在这个讲话中,毛泽东提出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这时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第一,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全新课题。我们党过去领导过根据地建设,建国后又领导了新中国建设,包括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们党对于领导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过去领导根据地建设和新中国建设的经验,对于领导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必然面临着许多新的、全局性的、长远性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 第二,苏联模式暴露出许多弊端,党已经开始觉察到这些弊端。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济建设,在许多方面照搬了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主要是指清一色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片面发展重工业等等。到1956年,苏联模式本身已经暴露出其缺点,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轻工业品和农产品供应不足,整个国民经济运转不灵等等,反映了苏联模式在体制上的弊端。我国的经济建设照苏联模式,也出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党已经察觉到了这些问题。从1955年到1956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陈云等都曾经说过对苏联经验不能照搬,苏联模式不完全适合于中国。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必然要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三,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建国后,我们党在领导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自己的经验。例如,在1956年之前,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就提出了整个国民经济应分级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和综合平衡的思想,提出了适当地保留一些个体经济的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思想,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反映。这些经验与苏联模式、苏联经验并不完全相同,是适合我国国情或我国特点的自己的经验。在这些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党必然要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积极成果 这一时期,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这就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这些积极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各种关系的理论 1956年4月,毛泽东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 建设的经验,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即: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中共八大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正确认识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刘少奇所作的政治报告和大会通过的决议中,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阶级关系的变化,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大会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大会强调要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中共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党建设指明了方向。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1957年2月,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人民内部矛盾大量表现出来的状况,总结了党和国家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在讲话中,毛泽东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中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提出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和一系列正确方针,指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个讲话提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这个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而长远的指导意义。 4、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上的正确思想 1956年以后,党和国家有关领导人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问题上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陈云在中共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是补充。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即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之后,适当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引进外资。毛泽东还提出要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邓子恢提出要实行联产承包的农业生产责任制。邓小平提出生产关系采取何种形式,要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在管理体制问题上,党中央和毛泽东等提出了中央和地方分权、扩大企业自主权等正确思想。 5、关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在中国工业化道路问题上,毛泽东指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主要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要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同时充分重视发展轻工业和农业。要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按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毛泽东还提出了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三、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失误 这一期间,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也发生过许多失误,这就是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能及在这些错误的东西影响下党和国家实际工作中的失误。这些失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 1957年5月以后,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以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官僚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在整风运动期间,极少数右派分子利用党在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攻击。进行反右派的斗争是必要的,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反右派斗争后,毛泽东改变了中共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正确认识,强调“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是我国的主要矛盾。对我国主要矛盾的错误认识,是后来一系列“左”的错误的根本前提。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在1956年以后“左”的情绪日益发展的基础上,1958年5月党在北京召开了八大二次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个总路线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我国人民尽快改变经济文化落后面貌的愿望,错误的一面是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全国规模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继开展起来。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3、庐山会议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 1959年7月至8月间,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会议。会议错误地批判了彭德怀等同志,会后在全党开展了“反右倾斗争”。毛泽东把庐山会议上党内的分岐看作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生死斗争,认为这种斗争要到阶级完全消灭才能停止,并认为修正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这样,毛泽东就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发展到了党内。 4、八届十中全会后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 1962年9月,党在北京召开了八届十中会会。毛泽东在会议上的讲话中,断言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都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强调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对阶级斗争问题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之后,在全国大部分城乡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在这些运动中,阶级斗扩大化的错误进一步发展,终于导致了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四、对这十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简要总结 回顾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作一个简要的总结。进行这个简要总结,对于正确认识这一时期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对于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1、这十年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存在着两个趋向 这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存在着两个趋向。一个是正确的和比较正确性的趋向。这就是中共八大前后以及六十年代前期党中央和中央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提出的正确的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这就是这一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的一些错误的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 从这两个趋向的关系来看,错误的东西往往是由正确的东西越过了界限而来,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往往又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有时正确的趋向占上风,有时错误的趋向占上风。但就这十年来说,错误的趋向从总体上看还没有达到处于支配地位的程度。 这两个趋向的发展结果,是错误的趋向暂时压倒了正确的趋向,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但这十年的错误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相比,无论在规模上和程度上,都不能等量齐观。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正确趋向仍然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实际上是对“文化大革命”的一种抵制。 2、这十年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这十年间,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也就是说,即有正面经验,也有反面经验。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误的教训,只要正确地进行总结,都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第一,必须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这十年间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都是建立在对当时的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的,都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而这一期间我们党的一系列失误,都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错误认识,都是脱离中国实际的。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避免失误或减少失误,也必须正确认识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一切从中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既不能超越实际,也不能落后于实际。 第二,必须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十年间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取得的积极成果,都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就是说,这些积极成果即符合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又符合中国的具体实际。而这十年间的失误,都背离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就是说,即不符合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这些失误,或者是基于对马列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和误解,或者是基于对中国一些问题的错误认识。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走自己的路,既不照搬书本,也不照搬外国。要在马列主义普遍原理的指导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三,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正确的决策机制。这十年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左”的错误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最后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发动,是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不健全,党和国家的决策机制不健全有直接关系的。由于有关制度和机制的不健全,从而使党和国家很难防止“左”的错误的出现,出现之后也难以纠正和克服。今天,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正确的、科学的决策机制,以保证党和国家决策和工作的正确性,避免或减少失误。 第四,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可以说,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毛泽东并没有搞清楚。毛泽东虽然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思想,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党继续探索。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毛泽东的成功和失误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伟大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