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学习与新课程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教改实验异彩纷呈,共同的亮点是尝试 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尝试教学实验,把“尝试”大规模地运用到人类学习上,从小学数学发展到中小学各科,并渗透到幼儿园,延伸到大学;从理论层面上,已从尝试教学法升华为尝试教学理论。先后参加实验的教师约60万人。著名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早已指出:“尝试教学法问世七八年来,影响已遍及全国,发展之快,规模之广,在过去是很少见的。”无独有偶,在尝试教学法实验研究的同时,其他众多的教改实验,也闪耀出尝试思想。 “顾冷沅与青浦实验”明确提出“尝试指导,反馈矫正”,使得上海青浦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研究成果举世瞩目。 “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育能力,六步包括:1、定向;2、自学;3、讨论;4、答疑;5、自测;6、小结。定向是提出尝试问题,自学和讨论实质上是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答疑是教师指导,自测和自结是学生对尝试结果自我评价。 “刘京海与成功教育”的着眼点是,使所有学生(包括学困生)都能获得成功,得到发展。开始时是用“帮助成功”,可是发现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后来进而提出“尝试成功”和“自主成功”,形成尝试成功的教学模式。 卢仲衡的自学辅导法的核心是自学,也就是让学生先尝试自学,发现有困难,教师再辅导。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利用三个本子(课本、练习本、答案本)让学生自学、自练、自改作业,充分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学习。 江苏“洋思经验”,讲的是江苏省泰兴市天生镇洋思初级中学,以三流的师资、硬件、生源,却培养出一流的学生,大多数毕业生都能够考入重点高中,成为教育上的奇迹。洋思经验的重要内容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也是让学生尝试自学自练,教师再指导。 认真分析一下,多种教改实验虽各有特点,但共同的亮点是尝试,为什么会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呢,这难道不值得教育理论界深思吗! (二)尝试教学实验的核心是尝试学习,实施新课程改革呼唤尝试学习,研究和运用尝试学习将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点 我认为这不谋而合的现象,正说明“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抓住了尝试就抓住了学习的本质。尝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策略。 20多年来,尝试教学实验研究中,以丰富的教育实践引发理论上的不断发展,从尝试教学法→尝试性教学原则→尝试教学理论。前面几个研究阶段,大都是从教学论的角度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现在应该进入尝试学习的研究,从学习论的角度对尝试学习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一项教育研究要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有生命力。 当前,我国教育路线上的大事是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来说,关键在于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来说,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尝试学习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要用新的学习方式代替旧的接受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方式之一。积极开展研究和运用尝试学习,这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21世纪一代新人的需要。 (三)尝试学习是以学生尝试为特征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自由探究 尝试学习是在尝试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强调尝试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尝试是人类学习的基本形式,真正的学习都是带有个人意义的尝试学习。学会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尝试学习,学会 尝试才能学会学习,没有尝试的学习,永远不能学会学习。 尝试学习与接受学习是两种相对的学习方式,主要区别有四个方面。 1、学生的地位不同。接受学习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依赖教师的灌输;尝试学习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进行尝试,就把学生推到主动地位,尝试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过程。 2、教师的角色不同。接受学习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出题学生做题,教师势必要主宰课堂,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尝试学习中,由学生先尝试,自己设法解决问题,学生有了困难或发生错误,教师再进行指导,教师势必只能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3、学习方法不同。接受学习注重现成知识的掌握,学生一般采用听教师讲解、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方法;尝试学习中,学生一般采用自学课本、同学之间讨论研究、动手操作、网上查询等尝试探究等方法。 4、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在接受学习中,学生只需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加以内化,纳入到认知结构中,它仅是注重结果;在尝试学习中,学生必须在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尝试探究的活动,形成结论,自己完成内化过程,把结论纳入新的认知结构中,它不仅重视结果,更强调尝试探究的过程。 尝试学习和接受学习虽是对立的两种学习方式,但两者之间可以互补,可以互相渗透。美国的奥苏贝尔提出的有意义接受学习同机械接受学习不同,也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调学生应将教师组织好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学科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中。他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尝试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一种探究学习,也是一种发现学习。尝试学习是由学生用尝试的方式,去发现所学的知识,这是一种有指导的发现学习。但尝试学习同西方的发现学习有所不同,尝试学习更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会让学生去瞎摸,而花费太长的时间。 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而言,提尝试学习更为切合实际,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发现”一般属于科学范畴,“尝试”一般属于学习范畴。让学生试一试,仅是解决教科书中的某一个内容,有难度,但跳一跳可以做到,更何况在尝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同学之间的互补作用以及电教手段的辅助作用等,为学生的尝试成功提供有利的条件。另外,尝试可争取成功,也允许失败,学生没有太大的负担,更具宽容性和灵活性,更具人文精神。 (四)尝试学习的特征是“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具体操作是“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采用灵活多样的尝试策略 尝试学习有鲜明的特征,同接受学习不同。它的主要过程如下: 1、提出尝试问题,这是尝试的开端,也是引发学生积极尝试的动力。尝试学习是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的自主学习过程。尝试问题一般由教师根据教科书的要求提出,到高年级也可让学生自己提出。 2、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提出后,不是教师先讲解,而是让学生先尝试来解决。因为教师没有先讲,学生解决问题只能试试看,所以提“尝试”是非常恰当的,既通俗又合乎情理。学生解决尝试问题的策略应该是多样的,主要有: (1)自学课本。教科书中对如何解决总是都有详细说明,有例题、有课文、有实验等,应该指导学生自学从课本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不必让学生瞎摸,兜圈子,这点也是区别于发现学习的。让学生学会自学课本这是学生掌握尝试学习的关键,必须认真逐步培养。 (2)合作讨论。如果自学课本后,学生还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向同学请教,大家共同讨论研究,提倡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合作攻关。 (3)动手操作。有些问题的解决,必须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才能完成,包括实验操作,学具操作等。 (4)提问请教。有些比较困难的问题,一时还弄不清楚的问题,可以大胆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教,要提倡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5)网上查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资料。暂时没有条件的,也可以查阅参考书。 以上所提的各种尝试策略,正是中小学各科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它们的基本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3、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尝试策略,获得了尝试结果,使尝试问题基本解决。到此,尝试学习并没有完结。应该让学生对尝试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鉴别。谁做对了,谁做错了,还存在什么问题,最后教师给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形成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整个尝试学习过程可用如下简图表示:提出尝试问题→(自学课本、合作讨论、动手操作、提问请教、网上查询)→解决问题 尝试学习过程,特征鲜明,操作灵活,只要按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精神,灵活安排操作程序,让学生自己选择尝试策略,它是一个有序、可控、开放的学习系统。 综上所述,尝试学习过程同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参加工作的自学过程是一致的,因此尝试学习是符合终身教育要求的学习模式,学生一旦掌握了尝试学习的真谛即能终生受益。 尝试学习虽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但不是放羊式的随意学习,不是学生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尊重不等于放纵,自主学习不等于自流学习,尝试学习仍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认真设计尝试准备题,为学生解决尝试题做好铺垫,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准备好尝试题,在学生决定尝试策略时,教师要从旁加以指导,了解尝试情况。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后,要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归纳小结,还要根据情况安排第二次尝试练习。尊重学生同严格要求统一起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最大限度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