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的实践和理论
根据现代教学论思想,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小学数学的知识结构,吸取国内外教学法的成果,并经过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我们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法。 一、尝试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程序 尝试教学法简单来说,不是教师先讲,而是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在尝试的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本,引导学生讨论,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具体来说,可分为五步进行,所以尝试教学法也可以叫"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出示尝试题。这一步是提出问题。数学知识大都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出示的尝试练习题要同课本中的例题相仿,同类型同结构,这样便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去解决尝试题。例如: 课本例题:"一商店运进4箱热水瓶,每箱是12个,每个热水瓶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第五册) 尝试题:"批具店有20盒乒乓球,每盒有6个,每个乒乓球卖2角,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课本例题:" 1/2+1/3(第八册) "(第八册) 尝试题:" 1/4+5/6 " 新课开始,教师在宣布课题时,一定要明确提出,这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要求的什么,然后再出示尝试题、尝试题出示后,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如"教师还没有教,谁会做这道题目试着谁能动脑筋,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先让学生思考一番,这时就转入了第二步。 第二步:自学课本。出示尝试题后,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时,阅读课本例题就成为学生切身的需要。阅读课本前,教师可预先提一些思考性问题作指导。例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减法,〈1〉分母不同怎么办?〈2〉为什么要通分?有什么道理? 由于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学生经过一定的训练是能够看懂的。学生可通过看例题举一反 三,学会解答尝试题的方法。 这样带着问题自学课本,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效果好。因为自学课本后,必须解决黑板上的尝试题,自学课本的效果当时就能看到,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过去,一般是在教师讲解以后,再叫学生翻开课本看例题,可是那时学生已经会了,还看课本干什么呢?这种做法作用不大。 通过自学课本例题,大部分学生对解答尝试题有了办法,都跃跃欲试,时机已经成熟就转入第三步。 第三步:尝试练习。一般让好、中、差三类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在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书上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尝试练习结束后,就转入了第四步。 第四步:学生讨论。尝试练习后,可能一部分学生作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在评讲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在尝试讲算理了。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学生尝试算、尝试讲以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讲得对不对。这时听教师讲解又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火候已到,就转入第五步。 第五步:教师讲解。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 这里教师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现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课本,亲自尝试做了练习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关键的地方重点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这五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环套一环。在教师指导下,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这五步并不是一堂数学课的全过程,而是"进行新课"这一环节中的五个步骤。一堂完整的数学课,与进行新课"前后,还有其他环节。因此,应用尝试教学法,也是一堂课的一部分,还必须由其他教学方法配合,有机结合在一起应用。 尝试教学法有一个基本的教学程序,但是,这个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情况的不同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运用。 怎样灵活地运用这五步呢?根据我们的实践,学生熟悉尝试教学法以后,这五步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例如,出示尝试题后,学生可一边自学课本,一边就动手做尝试题了,第二、第三步就一气呵成。第四、第五步,也不要截然分开,学生讨论和教师讲解可以结合进行,教师参加学生一起讨论。在讨论中把需要讲解的内容讲出来。这样做,比较自然,又节约时间。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第二步与第三步也可调换一下。出示尝试题后,不叫学生先看课本,而让学生先做尝试题,练了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对照。由于没有课本中例题的模仿,不受例题解法的约束,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尝试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尝试教学法的教学程序具体明晰,充分利用教科书,不需要另搞一套教材,广大教师易学易用,只要指导思想明确,方法掌握得当,结合实际,灵活运用,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 尝试教学法冲破了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先让学生大胆去尝试练习。这样从小培养儿童"试一试"的精神,长比以往,就能逐步形成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尝试教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先自学课本,再动手尝试练习,然后再听教师重点讲解。这种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常州市劳动中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解三步应用题时,学生自学课本后做尝试题的正确率,实验班达88.2%,而普通班只有54%。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尝试教学法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先尝试一番,在这基础上教师再进行讲解。这种方法开门见山,有的放矢,花时少,效果好。 笔者在常州市劳动中路小学四年级试验班授课,教材是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仅用15分钟进行新课,学生做尝试题已有87.5%的正确率。再经过重点帮助差生,课堂作业当堂完成,正确率达96%。 3.有利于中差生的提高。学会看书,学会思考,这正是中差生最缺乏的东西,尝试教学法能引导学生主动地自学课本,促使他们进行思考,从而解决中差生的根本问题。试验结果表明,尝试教学法用于中差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高的幅度较大。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花垣小学,原来数学成绩很差,中差生较多,经过一年试用尝试教学法,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快地得到提高,其中五年级学生在全县升初中考试中,数学平均成绩达93.3分。 4.有利于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尝试法后,教师讲解时间减少,学生练习时间增多,学生作业基本上能够在课堂里完成。 由于作业在课堂里完成,教师就有可能在课堂内巡回辅导,并重点辅导差生。差生在课堂里做作业,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能安心练习,认真思考,遇到困难可以及时向老师请教。 三、尝试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1.它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 尝试教学法符合现代教学论思想的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引起数学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化: 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先练,教师再讲。 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从技巧性教育为主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 尝试教学法的应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三个为主:以学生为主、自学为主、练习为主。 以学生为主,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尝试法一开始要求学生进行尝试练习,就把学生推到主动的地位,尝试练习中遇到了困难,他们就会主动地去阅读课本和接受教师的讲解,这些就会变成他们自身的需要。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了尝试题,就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促使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 尝试法是以尝试题引路,,使学生自觉地去自学课本,解答尝试题又使学生能检验自学的结果。因此尝试法就是以自学为主,也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自学辅导法。 尝试法把练习放在主要地位,它以尝试题为线索,形成一个多层次不断尝试的练习设计,在不断尝试中,一步比一步有所提高。 2.能促进儿童的认识结构和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 尝试法的五步教学程序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下以及学生不断地尝试中逐步完成的。体现了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提出问题一→学生尝试一→教师指导一→学生再尝试一→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也反映丁"实践-→认识一→再实践一争再认识"的客观规律。它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安排教学上的逻辑程序的。 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中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个是系统性特别强。教材分步细,呈阶梯式一步一步上升。另一个特点,数学知识是通过习题形式出现的。计算实践是达到理解数学知识的必要途径。解答数学习题任务比较明确,计算结果是唯一的,作对做错,学生容易辨别。因此,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都比较清楚明确。这个特点也为应用尝试教学法创造了条件。 教师还没有教,学生却会做尝试题了,许多人觉得是件怪事,其实奥妙就在于尝试法促使学生的认识结构与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有些教师对尝试教学法有顾虑,他们认为老师还没有教,学生先做尝试题,如果做错了,这不是加深了错误的印象吗?这里必须分清两种性质的尝试:一种是盲目的尝试,另一种是有指导的尝试。 尝试教学法并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有精导的尝试。我们创造了三个条件,使学生有可能尝试成功。 第一个条件:旧知识的基础作用。第二个条件:准备题的引导作用。正准备题是旧知识,尝试题是新知识。由准备题过渡到尝试题,按心理学的观点就是知识的迁移作用。第三个条件:课本例题的示范作用。例题为学生提供一个模仿的对象,学生可以通过类比推理去解决尝试题。 教学实践证明,试验班的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尝试题的正确率一般都在80%以上,有20%左右的中下生会发生错误。但是运用尝试教学法开始做错尝试题并不要紧,因为接着就是学生讨论、)教师讲解,学生能够很快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再加上后面还有四个层次的练习,一般是能当堂解决问题的。 3.符合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 尝试法的五步教学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中每一步都是可以控制的,互相配合的,反馈信息畅通。这五个步骤在课堂信息的流通上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可以从下图中显示出来。 教学内容的信息(1.出示尝试题) 教 学 理解程度的信息(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 师 习题解答结果的信息(4.学生讨论) 生 指出"果"正误的信息(5.教师讲解) 从上图很清楚地看出,课堂信息交流具有双重的"双向性",并呈现为反S型。因此,尝试法的五步教学程序把课堂信息的"双向"导通过程步骤化了,这样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4.能充分发挥四个作用。 尝试教学法以学生为主,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它用尝试题引路,引导学生自学课本,这样就能充分安挥教科书的作用;尝试练习后,引导学生讨论,发挥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最后教师讲解,保证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系统的知识,这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把这四方面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保证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四、尝试教学法的局限性 经过教学实践发现尝试教学沾有如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应用尝试教学法,学生要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低年级应用的范围较小。一般来说,从二年级开始逐步应用,在中、高年级应用效果较好。自学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开始可能不太顺利,教师要加强引导。如果坚持长期应用,就能够得心应手了。 2.前后有密切联系的教材,教学效果较好。例如,有了百以内加减法知识基础,再学万以内、多位数加减法;有了简单应用题的知识基础再学复合应用题;有了通分的知识,再学分数加减法。这些后继教材的教学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不过,前面的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才能取得尝试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对于数学初步概念的引入课,例如几何图形初步概念、小数意义、分数意义等,这些教材不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由教师直接讲解效果较好。但是数学的后继概念仍可应用尝试教学法。 3.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内容不适于应用尝试教学法。例如,计量概念,几何初步概念,这些教材内容,教学中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但求积公式的推导和求积计算,仍可应用尝试教学法。 应用尝试教学法,仅是在一堂课中的"进行回新课"的一段中,一堂完整的数学课,必须用多种教学法。提倡一种教学法,并不意味着排斥另一种教学法,它们之间不应是对立的,而应该互相结合、互相配合、综合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