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学会尝试——21世纪中国教育的强烈呼唤
 主题: 学会尝试——21世纪中国教育的强烈呼唤
学会尝试——21世纪中国教育的强烈呼唤



烟台师范学院心理教育系教授  苏春景

    学会尝试的思想有一个长久的历史,人类发展史就是不断尝试的历史。20世纪后期,中国的教育改革者围绕“尝试”展开大规模的实验并升华出各具特色的教学理论。邱学华进行长达20多年的尝试教学实验,孕育出的尝试教学理论已得到人们的认可。
一、“学会尝试”的理性分析

    (一)“学会尝试”可改变学生的基本素质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萌芽于小学数学改革实验,后延伸至中学、大学及幼儿园,具有长远的眼光。眼下有人感到中国人的创造素质较低,就说大学教育不行。这种观点是不对的,而应寻找教育的最终根源是基础教育满堂灌,学生懒于思考,从未尝试。幻想通过强化训练引导大学生搞发明创造,只能是异想天开。明智的做法是,在孩子一有学习能力,就要点燃起尝试的火花。一个人的研究与创造能力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时期的改革过程。如果中小学时只会接受,不敢也不会尝试,大学时决不会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尝试要求学生独立自学,如自选研究论题、自学课本和参考资料、课外时间进行尝试性研究活动等。如果学生从小养成了“研究”习惯,长大之后必定以探索的目光看待一切学习活动。

    令人高兴的是,“学会尝试”口号的提出与我国新世纪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一致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研究性学习已被列入学校的课程计划,要求高中生必须修满288学时。“研究性学习”的宗旨是,通过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初步的研究方法,形成科学精神。选择课题进行研究,既让学生尝试学习,没有固定的答案,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尝试的过程。高考实行“3+文理大综合”的改革,越来越重视综合课程。这与以接受前人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教育是面向现实问题的大胆尝试。

    (二)学会尝试可构建新的教育评价观

    学会尝试发生了两个转折,一是由“评分”到“评论”,评分是针对既定的标准答案而言,评论是针对尝试的过程而言。二是教师角色的转换,在学会尝试环境下的教师,不是专家指导者,而是一个探索者、高级的学习者,是向学生提供有用的东西,这样,教学过程就由单向的灌输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索和尝试的研究过程,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和学。美国学者认为创造性的七大障碍之一,就是相信只有一个标准答案。事实表明,即使严密的数学虽答案较为固定,但也可一题多解;语文课本身就带有很多模糊性、多义性的东西,大到语文宗旨,小到一句话、一个字,都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中国的学生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在读考试用书,一直在研究标准答案,并记忆标准答案。这样的现状只能通过学会尝试才可彻底改变。学生尝试的表现形式有尝试思考、尝试表达、尝试研究。原来一堂趋向标准答案的机械学习,一旦有尝试的参与就会变成以发散思维为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逐渐培养起中小学生从小就亮明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思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使学生形成如下习惯,不要总说:“我和标准答案一样”,而是经常说:“我认为……”,“我的结论是……”。

    (三)学会尝试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尝试精神是一种真正的科学精神,它对待问题的方式是:先有自学学习,再进行争鸣,最后才是教师的评价和引导。学会尝试可使学生正确地对待错误和失败。有的老师惧怕学生尝试失败,而不敢让学生尝试。实际上,正是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人们才学会学习。真正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还要经历失败的痛苦。只有体验过失败,才会反思为什么不成功,进而寻找成功的途径。甚至只有不断经历失败,才逐渐积累起成功的经验。学会尝试可让学生“体验失败,承受挫折”,这不仅是求知的前提,也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必备素质。

二、“学会尝试”的构想

    “学会尝试”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策略,也不是简单的教学方法改革,而是具有严密理论体系的系统工程。经过十余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认为“学会尝试”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一)深刻理解“学会尝试”的教学论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学多“悟”少,这和课堂教学没有给学生“尝试”的机会有关。真正有意义的知识,是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主动地“教出来”的。教出来的东西往往很快就忘,而悟出来的东西,经历了自己的主动尝试,在尝试过程中真正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则会终身难忘。有人曾给“素质”下过一个耐人寻味的定义,即“把老师教的东西忘掉之后剩下来的东西”。这其实是指自我感悟的东西、自我尝试的东西。

    学会尝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智力因素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尝试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面对尝试题,一般都有尝试的要求,有解决问题的愿望。根据邱学华的研究,利用课本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讨论的相互作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相信80%以上的学生能尝试成功。尝试成功带来极大的内心喜悦,使学生从小就相信自己具备研究、发现的能力,这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成分。相反,传统的教学一味等待教师讲解,自我解决问题的愿望也逐渐淡薄。

    光依靠减负还不能彻底杜绝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端。面对应试教育带来的问题,我们的明智做法只能是尽量地让学生多尝试一些问题,多思考、研究、发现一些问题。提出“学会尝试”就是相信学生、相信人有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实际上,人天生就是一个有个性、有思考、有追求的主体。鉴于此,就应该让孩子尝试学习,而不能一切都让教师讲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头头是道。放手大胆让学生尝试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权利。

    (二)“学会尝试”的教学论体系

    1、在教学目标上,打破传统的行为目标单一形态,强化展开性目的和表现性目标。“学会尝试”把目标的着眼点放在了展开性目的与表现性目标上,注重过程教学,特别强调让学生讲清算理,主张一题多解,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独立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尝试题时,由于知识程度的不同,肯定会出现不同的答案。面对错误答案,教师不必惊慌,尝试教学的进展正是对错误的分析,让学生在过程中真正理解知识。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小组讨论,全身心地参与了教学,有了相互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出现独到见解,创造精神也会慢慢培养起来。

    2、在课程形态上,打破学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加大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比例。传统教学多依靠理论的灌输和抽象的讲解完成,这种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模式,只能培养鹦鹉学舌的死记硬背人才。尝试教学注意到了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每堂课都有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充分利用了活动课程的优点,让学生学会尝试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综合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就要强化综合课程的价值。在尝主式的过程中,猜测、试一试、发现、相互学习、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与尊重等,都可看作隐性课程的因素。以学科课程为基本形式,以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隐性课程为补充形态,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学会尝试顺应了这个大潮。

    3、在教学方法上,大力采用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性学习法,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理论讲授与动手操作的关系。传统教学多采用强行灌注和机械训练的方法,尝试教学强调学生全身心参与,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推理、判断。即使对于抽象的数学,也要让学生亲自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在实际的操作中把握抽象的理论。

    4、在教学手段上,要求尽快推广与普及现代化教学技术。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专门进行尝试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协作研究。实验表明,现代教学手段的适用,为“学会尝试”提供了强有力的条件,加速了课堂教学尝试化的进程。试想,当需要掌握的信息可以生动逼真地随时呈现于屏幕上,有时学生还先教师掌握一些知识,这时的教师再向学生讲些什么?这就会使教师的角色不得不由讲授者转变为思考者、组织者、合作者,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学会尝试。

    5、在教学形式上,特别注重个别教学,图示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尝试教学并不是对学生撒手不管,而是时时刻刻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尝试练习时,教师在巡回检查中发现典型问题,就为教师讲解提供了材料。一旦发现练习中的错误,主张当堂问题当堂解决,不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这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三)深刻理解“学会尝试”的内涵

    学会尝试并不是专指认知领域,仅适用于学生创造性解决各种书本上的习题,而应延伸到情感领域,让学生尝试体验人生的各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也要延伸至意志领域,让学生尝试冒险、冲破规则,培养起目的性、自制性、坚持性,果断性等意志品质。尝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毋宁说是一种精神、境界、信念、勇气。而后者恰恰是当代教育所忽视的,这就是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向极限挑战的境界、尝试最终走向成功的信念、克服困难的意念。

    学会尝试不局限于学习或智能方面,它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方位尝试,应扩展至德育、体育、美育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