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初探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总书记的话深刻阐明了教育对培养创新人才的巨大作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师生关系的转变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的世界观、教改意识、教学理念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的创新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教师应从“授业”中解脱出来,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共同研究,放手让学生共同探索数学知识,使师生的交流更加协调、平等、全方位。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创造性学习必不少的组成部分,那种以自己为中心、家长式的、只有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不允许的做法。 二、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对某学科有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老师喜欢的程度。“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学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由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维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要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平等对待,真心实意,尊重、理解、宽容学生,以此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用自己的真情与爱心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之火,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要用深情的语言赞美他们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评价他们的发言和创新。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团队观念、交往能力、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共同搞出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之间可以讨论、争辩、交流。这样可以给学生以极大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发挥潜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强思维的检索频率,使思维异常的活跃,启迪学生创新的灵感,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和提高。同学之间互助互动互补,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思维更加开阔,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发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设计的讨论题要注意主题明确,要求清楚,要有价值,要有学生探究、思考的空间。 如,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可设计这样的动手操作:用你手中的三角形经过拼摆成你学习过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出三角形面积公式。讨论时教师要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参加、巡查,收集样本,以便掌握情况,适时指导、点拨,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要根据题目内容调控好讨论的时间,过长,学生厌倦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过短,学生不能充分发表意见,起不到讨论的作用。合作学习的形式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如,一组可以两人,也可四人,也可全班。座位可根据需要进行重新组合。学习不能流于形式,一片嗡嗡声貌似课堂气氛挺活跃但学生收获不大。教师要对讨论、合作学习的结果及时交流评价,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另外,一堂课里教师要把握准讨论、合作学习的时机和次数,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掌握不好,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个表面现象。应该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发现、解决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交流的机会。 四、要抓好基础知识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维、数学能力这四个层次的素质教育,而后三者又是以数学基础知识作为载体实现的,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切实学好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法则、规律。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等基础知识,同时通过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及用数学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些基础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技能、创新意识。 总之,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坚忍不拔,一丝不苟的意志品质,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才能成为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