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主义学制(伪满“新学制”)

      

  “新学制”的内容

  伪满“新学制”的制定,大致从19326月着手准备,到19375月公布,历时五年之久。
  伪满洲国政府于1937414日召集各界达识之士举行学制调查委员会会议,征求意见。最后,由伪国务院会议和参议会议审批通过,于193752日正式公布,并规定从193811日起实行。与此同时,与新学制相配套的各级各类学校令由伪民生部大臣公布。
  1937年伪满政府公布的《学制要纲》包括:(1)教育方针;(2)学校教育要纲;(3)学制起草上之要点;(4)学校教育之分类与其目标及学校之种类;(5)学校要纲;(6)学校体系。
  “新学制”将整个学校系统分为三段四级,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和师道教育、实业教育两个部门。初等学校和中等学校名称皆冠以“国民”二字,如“国民优级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等。
  初等教育修业年限仍为六年,采用“四•二”制。此外,还加添了一至三年单级制的国民学舍和国民义塾。将私塾正式定名为国民义塾,并纳入学制。
  在中等教育方面,修业年限由原来的六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习年限比原来缩短二年。
  在高等教育方面,废除了旧制的四年制,改为三年制,分大学及特殊教育设施两种。
  此外,还有职业学校及师范学校。全部学程为十三年。
详见下表:伪满“新学制”学校系统图 【《满洲教育》第三卷第六号,康德4年,满洲帝国教育会发行。】

 具体内容如下:

 1.初等教育。这是学制系统的第一阶段。初等教育仍为四·二制,其中包括两级:国民学校(四年)、国民优级学校(二年)。国民学校“以留意学生心身之发达,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授与国民日常生活上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育成忠良国民之性格为目的”;国民优级学校“以留意学生心身之发达,涵养国民道德,主授关于实务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提高其为忠良国民之资质为目的。” 【《学校要纲》,《满洲教育》第三卷第六号,伪满帝国教育会1937年发行】 另外,还设有单级制的国民学舍和国民义塾,此二者大部分是设在穷乡僻壤,设备简陋,师资低劣。学习年限一至三年。初等学校的目的是“施行一般国民之基础教育及其实务教育,以涵养忠良国民之性格”。【《满洲帝国学事要览》,伪民主部教育司,1941

 国民学校招收年满7岁以上儿童,其任务是奠定国民道德的基础,授予普通知识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国民优级学校招收国民学校毕业生或年满11岁以上的具有同等学力的儿童,任务是提高“忠良国民”的素质。

 2.中等教育。中等教育属于学制系统的第二阶段,是“新学制”改革的重点。中等教育年限比过去缩短两年,改为四年,并分别设国民高等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国民高等学校以涵养国民道德,修炼国民精神,锻炼身体,置根于实业教育,授予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培养劳作习惯,养成勘为良妻贤母者为目的”。【《学校要纲》,《满洲教育》,第三卷第六号,伪满帝国教育会1937年发行。 国民高等学校变为实业学校,招收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和年满13岁以上的同等学力者。取消了预备教育机关的中学,而把国民高等学校分农、工、商、水产、商船五科,专司培养各种具有初步文化水平的技工。中等教育的目的是以实业教育或实务教育为主,培养“中坚国民”。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学制的第三阶段。修业年限一般为三年。大学教育的目的是“以修炼、巩固之国民精神,修得高等学术之理论及实际,养成国家枢要之人材”。【《满洲帝国学事要览》,伪民主部教育司,1941。 】 “要使青年能真正体得建国精神,而成为灭私奉公,尽忠报国的实践者,建国的先觉者,民族协和的实践者。” 【《大学教育与大学使命》,《建国教育》第二卷第二号,伪满洲帝国教育会1936】 入学资格为国民高等学校或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者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有政法、农业、工业、医学等分科大学。“新学制”规定的大学教育是与国民高等学校相关联的实业大学。只相当于中国高中与专门学校的程度。

 4.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的机构为职业学校,是“新学制”的一个部门。是为了吸收无能力入国民优级学校的国民学校毕业生,授予一点职业知识。职业学校的目的是培养企业开发和国民生产部门的劳动力。由于职业千差万别,职业教育体系比较灵活。除省立、特别市立外,又允许县立、旗立、市立。此外还允许开设私立职业学校。职业学校一般分为农、工、商、女子职业学校。

 5.师道教育(师范教育)。师道教育是制定“新学制”的重点。1932年,教育调查委员会曾提出四项关于“改革”师范教育的草案。师道教育“以注重躬行实践,涵养巩固之国民精神,使其修知识技能,努力锻炼其身体,陶冶人格而养成堪为教师者为目的”。【《满洲帝国学事要览》,伪民主部教育司,1941年。】 “新学制”把师范教育改称师道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中一个部分。设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道学校、师道特修科和师道高等学校。师道学校:实际上是为了降低师资质量而设立的。授与一点教育专业训练就算为教师。主要是培养初等学校教师,入学资格为:国民高等学校三年毕业的学生,学制两年。第一年属于中等教育阶段,第二年属于高等教育阶段。师道特修科:是日伪当局特别重视的。以国民优级学校毕业生为入学资格,修业年限二年。师道高等学校:属于国立高等学校,以培养中等学校之普通科目的教师为目标,修业年限为三年。入学资格为师范学校、国民高等学校或女子国民高等学校毕业者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此外,还设有国立师道大学、女子师道大学,及专门培养女教师的师范科(附设在女子国高中)。师范科属于高等教育,招收女子国高毕业者或具有同等学历者,修业一年。在一些大学还实行委托培养制度,培养中等学校的实业科教师。

   “新学制”与日本学制的比较

 1.日本的学制

 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追赶欧美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于1872年(明治5年)颁布《学制令》,实行第一次教育改革。由于这个学制脱离当时日本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所以行不通,因此《学制》颁布7年后被废除了。

 1885年(明治18年)12月,明治政府建立内阁制度,森有礼就任首届文部大臣。他以国家主义作为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效仿欧洲大陆的双轨学制,于1886年制定《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帝国大学令》和《师范学校令》,并根据这些法令整顿学校制度。经过改革和整顿,建立了四年制寻常小学教育、帝国大学教育以及培养师资的师范教育,而忽视了职业学校与高等专科学校,其结构不合理,其体制也不完备。因此,1895年以后日本政府又重新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建立了以普通教育为主体的多轨型学制。

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中等教育结构,确立“六•五•三•三”制的普通教育系统。首先,延长了初等义务教育年限(由4年延长为6年),提高初等教育的普及率。19008月,日本政府发布《改正小学令》,废除征收小学学费的制度,实施4年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19073月发布《再次改正小学校令》,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为6年。

 其次,大力改革中等教育结构,使中等教育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1899年,日本在修改中学校令的同时,颁布了《高等女学校令》和《实业学校令》,将中等教育结构改为男子高等普通教育、女子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系统。

 根据修改的中学校令,将寻常中学的名称改为中学校,规定其教育目的是向男子进行高等普通教育,修业年限为5年。入学资格为年龄在12岁以上、已修完高等小学校第二学年课程者或具有同等学力者。

 根据1899年第一次制定出的《高等女学校令》规定,高等女学校的目的是向女子进行高等普通教育,修业年限4年,入学资格与男子中学校相同。191010月对该法令进行修改,规定可以在高等女学校里设置实科(职业科)或者单独设立职业科女子高等学校。入学资格为寻常小学校毕业生或修完高小第一学年、高小第二学年课程者。其文化程度的要求低于高等女学校的普通科。修业年限为4年,也可以是3年或2年。

 第三,高中改为大学预科性质的“高等学校”。18946月公布《高等学校令》,把从前的高等中学改为“高等学校”,并规定,它属于专门教育的范畴,其任务是为升帝国大学做准备。

 第四,增设帝国大学,创建一般的公立、私立大学。1897年以前,日本只有一所国立的帝国大学,它垄断了培养国家统治人才的“专利”。18976月开设京都帝国大学,同时把原先的帝国改称为东京帝国大学。之后又相继建立了法科大学和医科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此外,于1918年颁布《修改大学令》,正式承认私立大学,允许地方设立公立大学,学制均为3年。

 综上,1907年时日本的多轨制学校系统已完全确立,1918年颁布《高等学校令》,将高等学校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从而确定了“六•五•三•三”的学校制度,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始终沿用此学制。

2)制定《实业学校令》、《专科学校令》,建立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修改《实业补习学校规程》,整顿初等职业学校。1893年,日本颁布《实业补习学校规程》,规定招收小学4年级毕业生,其任务是对在职的或将要参加工作的青年人,实施高小水平的普通教育和简易的职业技术教育。因学校不正规,而未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中。1902年在整顿职业教育体系时,修改《实业补习学校规程》,规定其学习2年或3年,确定学习科目与内容等,才开始列入职业教育体系中。

 其次,规定《实业学校令》,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1899年公布的《实业学校令》第一条规定,实业学校的目的在于“对从事工业、农业、商业的实业者施以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之后,日本文部省于当年又制定了《工业学校规程》、《农业学校规程》、《商业学校规程》及《商船学校规程》。在1901年单独制定《水产学校规程》。这样,以寻常小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中等职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总称为实业学校,分为工业、农业、商业、商船、水产学校。

 再次,制定《专科学校令》,扩建专科学校。在建立中等职业学校体系后,中等教育明显地分成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系统,即双轨制学校体系最终形成。在这种情势下,日本政府于1903年制定了《专科学校令》,一方面整顿原有的专科学校,另一方面兴建新的职业专科学校。

3)公布《师范教育令》,扩展师范教育体系。

 1886年日本颁布的《师范学校令》,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修改。1897年日本公布《师范教育令》,撤消了《师范学校令》。《师范教育令》规定:师范学校:任务是培养小学教员,在北海道和各府县至少设立一所学校,归地方长官管辖。高等师范学校:任务是培养师范学校、中学校和高等女学校的教师,归文部省直接管理。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务是培养师范学校女子部、高等女学校的教员。也由文部省直辖。

 上述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体系在20世纪确立后,一直沿用到1945年日本战败。

 2.“伪满”学制与日本学制的差异

“伪满”与日本同一时期(1938——1945年)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相比较,其共同性是等级性和男女不平等性。但除其共同性外,还存在极大的差异。主要的差异有如下几点:

1)日本的学制,以“六•五•三•三”的普通教育为主题,辅以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系统,属于欧洲大陆型的双轨制。而“伪满”的学制以“四•二•四•三”制的职业教育为主干,轻视普通教育,属于亚洲殖民地型学制范畴。仅就主干学校系统的修业年限而言,日本由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共计17年,而“伪满”仅为13年,相差4年。

2)日本的学制只有日本人的学制,十分统一,而“伪满”的学制对中国人一样,对“在满”朝鲜人又一样,存在明显的种族差异。对中国人的教育,明明是中国人的教育,但却称之为培养“忠良”的满洲人,使中国东北青少年忘掉自己是中国人。

3)日本的学制非常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其修业年限1907年时由4年延长为6年,后来还延长到8年。而“伪满”的学制根本不提普及义务教育,依次,东北地区青少年的小学入学率逐年下降,造成文盲率有增无减。

4)在中等教育上,日本有男子的五年制中学,女子的四年制女子高等学校,此外,还有中等职业教育的实业学校、师范学校。旁系的教育居于次要地位,但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将普通文化科学知识课放在一定的地位,占相当大的比重。而“伪满”的中等教育(国民高等学校、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均为职业性的学校,职业课占很大比重,劳动课也很多,根本不重视普及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学。

5)在高等教育结构和数量上,二者间的差别更突出。日本的高等教育,既有帝国大学,又有一般综合大学和单科大学,还有“高等学校”(大学预备校)及专科学校,结构多样,体系完整。而“伪满”的高等教育体系单一,数量极少,只有少数的单科大学和一所“建国大学”。

 除学校系统本身存在上述的差别外,还有教育方针、教育宗旨、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科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各方面也存在差别,有的差别是本质上的差别。例如,在教育方针上,日本的教育以培养“尽忠天皇”的“帝国臣民”、“中坚有为”的皇国臣民、“国家栋梁之材”为目标,而“伪满”的教育以培养“忠良”的“满洲国”国民为目标。

 “新学制”的主要特点

 伪满“新学制”的殖民地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教育水平降低

“新学制”的学习年限缩短,比东北旧有学制(16)年缩短了三年,比当时日本的学制(17)年缩短了整整四年。日本侵略者曾对此辩解说:“在学校体系上,教育之修业年限,力求缩短,以期适应民度及文化等,并谋教育内容之充实。” 【《学制起草上之要点》,《满洲教育》第三卷第六号,第3】 实际上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力图降低殖民地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阴谋。

 2.强调“实务教育”

“新学制”十分强调“实务教育”和“实业教育”,使各级各类学校分别独立,上下不衔接。“新学制”的编制原则之一是“重视实业教育或实务教育”,并且把这一原则贯穿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各阶段,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均增加职业课、劳作课和实业课时数以及科目。这样,使伪满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分别成为“完美之教育”,即“废除从前那种下级学校为上级学校的预备教育之旧观念”。【《新制定之学制》,《满洲教育》第三卷第六号。

 3.中等教育职业化

“新学制”重视职业教育,削弱普通基础教育,使中等教育职业化。“新学制”不仅缩短中等教育修业年限,而且将中学一律改为职业性中学,如农高、工高、商高、林高等等,取消了预备升学性质的普通中学。在各种国民高等学校中,均减少了普通文化课和基础科学课的份量,增加了实业课门类及时数,均占全部课时的二分之一;取消了数、理、化基本知识的系统讲授,强调职业科目的实际操作,学校成了劳动力训练中心。突出强调职业教育,这是同其进行经济掠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新学制”专门培养适合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殖民统治所急需的各种具有初步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或职员。

 4.大学教育程度低

 大学不仅修业年限缩短,而且多偏重于实科。如工业大学、农业大学及医科大学设立的较多,而理科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学很少。如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学,只有法政大学及建国大学。伪总务厅长官星野直树曾直言不讳地说:“满洲的教育……使一般的大学都培养国家实用人材,即是说,不注重学术上的研究,以养成实用人才为中心,要使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尽他自己的职分。”【星野直树:《教育之再认识》,伪满洲帝国教育会1939年发行,第10 所以,伪满的大学不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而是培养所谓实用人才的场所,其水平之低,相当于东北原有高中或专科学校的水平。其用意是在培养无爱国思想的技术者,能有助于其经济掠夺。

 5.强化精神教育

 “新学制”在学科、课程设置上以及课外教育上,都把精神教育摆在特殊重要地位。在伪满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特别是以国民精神为基础的精神教育置于各学科之上。其内容宣传的是“皇道”、“神道”、“民族协和”、“建国精神”等精神毒素,以这些东西来毒害东北青少年的心灵,使他们只知道“日满一德一心不可分”,而忘掉自己的祖国和中华民族,成为日本侵略者的“良民”。

 6.强制开设日本语课

 为泯灭东北青少年民族、国家意识所采取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把日语定为必修科之一。“新学制”规定,日语作为一种国语必须予以重视,“日本语依日满一德一心之精神,作为国语之一而重视之”。这样做的目的,是把日本语作为同化中华民族的一种手段,妄图从潜移默化中泯灭东北青少年的民族意识,增强他们的亲日情感,进而达到吞并中华民族的目的。因此,自1938年开始,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把日语列为必修课,而将原有的国文(中文)改称为“满语”。这就是说,“国语”中包括“满语”和“日语”,取消了中文。显而易见,其目的是企图以日语来同化东北人民,使东北人民逐渐忘掉中文,忘掉自己是中国人。这是殖民地奴化教育的重要特点。

 总之,这个所谓的“新学制”,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学制。它的根本特点是其殖民奴役性,学程短,程度低,最终目的是降低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使东北的青少年儿童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忠良国民”。

 “新学制”的实质

 伪满1937年制定的“新学制”是日本帝国主义操纵“伪满”政府炮制的殖民主义教育纲领,它的公布与实施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教育的“统制”进一步加强。它是彻头彻尾的殖民地学校教育制度,是日本帝国主义建立巩固的殖民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伪满的政治、经济服务的,是贯彻“建国方针”的重要措施。它不仅是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的工具,而且也是进行经济掠夺和军事侵略的工具。它的反动实质是昭然若揭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新学制”是日本在东北推行愚民政策的集中体现

 愚民政策是殖民地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显著特点。“新学制”是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推行愚民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日本侵略者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蓄谋由来已久。“伪满”建立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积极推行殖民地化的政策——使“伪满”逐渐蜕变为日本领土的一部分。

 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的愚民政策主要是通过推行殖民地的教育来实施的。1931年至1937年间,日本侵略者实施的愚民政策主要措施是削弱教育的地位、降低教育水平、改变教育内容、强制推行殖民化的教育方法以及麻痹东北人民的思想。1938年以后,其愚民政策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新学制”来贯彻执行。

 愚民政策的推行反映在学制的内容和实施上。“新学制”实施后,东北教育的整个学程只有十三年,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年限大大缩短,这在中外教育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实施中等教育的机构都是职业性质的学校,大多数学生将成为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新学制”规定的三年高等教育,有的实际程度只相当于专科学校。尤其是“新学制”只对中国人实行,在东北的日本人则采用另一套办法,这在《学制要纲》中都有明确规定。

 2.“新学制”是日本奴役东北人民,进行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的工具

 一方面,“新学制”把道德教育,即精神教育放在首位,强行向学生进行封建道德教育,镇压任何反抗意识。日本侵略者利用初等学校的“国民科”和中等以上学校的“国民道德科”向青少年学生灌输“侵略有理”的谬论,并且用“忠孝”麻痹学生,强迫学生每日“早礼”、向“皇宫”遥拜,妄图从思想上使中国的青少年儿童从小就归顺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另一方面,“新学制”强调在各级学校进行实业教育和学生的劳动,在中等学校尤其注重于农科教育。这些正是顺应了日本帝国主义开发、掠夺东北资源的需要。

 3.“新学制”的制定标志着殖民地教育制度的确立和日本对教育“统制”的强化

“新学制”的制定和一系列教育法令及学校规程的公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建立巩固的“满洲帝国”、加强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中体现了伪满洲国的“立国方针”,与其它领域的“法令”、“法规”是相辅相成的。“新学制”的公布标志着伪满殖民地教育制度的全面确立。

 总之,“新学制”的制定和实行,是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实行殖民主义教育,进行教育侵略的一个重大步骤,是对东北原有教育制度的反动,是纯粹的典型的殖民地教育制度。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建立的殖民主义教育体系已正式形成,并更加法西斯化。

 伪满“新学制”的殖民地性质是十分明显的,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教育水平降低;强调“实务教育”;中等教育职业化;大学教育程度低;强化精神教育;强制开设日本语课。

 这个所谓的“新学制”,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学制。它的根本特点是其殖民奴役性,学程短,程度低,最终目的是降低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使东北的青少年儿童陷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奴役的“忠良国民”。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