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西方古代文学概述

一、本节内容简述

    西方古代文学即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学。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学的发源地。古希腊早于罗马出现,当古希腊走向衰落时,罗马才崛起。古希腊和罗马文学与其社会发展同步。古希腊、罗马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形成、发展、繁荣和衰落的阶段,其文学也相应地分成了几个时期。
 

古希腊文学的三个阶段:
1、氏族公社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前11世纪—前9世纪),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2、雅典奴隶主民主制时期(前8世纪—前5世纪),主要成就是戏剧和文艺理论;
3、希腊化时期(前4世纪—前2世纪),主要成就为新喜剧。
 

古罗马文学的三个阶段:
1、 早期(前3世纪—前2世纪),主要成就是喜剧;
2、 黄金时代(前1世纪—1世纪),主要成就是诗歌,文艺理论有一定成就。
3、 衰落时期(1世纪以后),兴起早期基督教文学。

一、 古希腊文学

    古希腊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神话和史诗。
    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半神英雄传说两部分。神的故事主要记载了提坦神系和俄林波斯神统中众神的故事(希腊神话故事:伊娥的故事);半神英雄则以传说中的人类英雄。
    古希腊神话中最初的神系是提坦神系。后兴起以“司雷电之神”宙斯为首的俄林波斯神统。传说这些神居住在希腊最高的俄林波斯山上,故得名。它反映的是父权社会。宙斯为众神之主,其兄弟子女都各司其职,主要有海神波塞冬、冥王哈台斯、日神阿波罗、战神阿瑞斯、铁匠神赫淮斯托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佛洛狄忒等等。在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是一位伟大的天神,他盗天火给人类、从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他成为后世作家笔下敢于与权威对抗的英雄形象。马克思也赞誉他为“哲学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古希腊神话的特色非常鲜明,神话中的众神同人一样,有爱、有恨,好嫉妒,爱虚荣,有时还来到人间同美貌的男女谈情说爱。他们同凡人唯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们长生不死,比人的力量大。
    古希腊神话对后来的希腊文学乃至欧洲文学影响深远,成为其后文学取之不尽的题材来源,并且在艺术上滋养了后世的文学,故马克思称“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典范。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表达个人情感的抒情诗繁荣起来。著名的抒情诗人有品达、阿那克瑞翁,以及女诗人萨福等。萨福在抒情诗人中独占鳌头。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一个名叫伊索的奴隶创作了一系列以动物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小寓言,即为现今流传的《伊索寓言》的雏形。其中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
    公元前6世纪末叶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是古希腊的“古典时期”。而这一阶段内的伯里克里执政时期(前443-前429年)则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此时,希腊文学高度繁荣,戏剧取得杰出成就。此外,文艺理论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理念论”、“灵感论”均体现在其文艺理论中。他认为理念是最高的真实,但文艺是具体事物的摹写,而个别、具体的事物仅是理念或一般的不完全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因此艺术是不真实的。
    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方面的主要著作是《诗学》,对希腊文学做出了理论的总结。他提出了“模仿说”,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世界本身是真实的,所以文艺也是真实的。艺术描写的是现实中带有普遍性的东西,它具有认识作用。
    公元前4世纪末叶到前2世纪中叶,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与东方文化交流,故这一时期称“希腊化”时期。文学成就不大,只有米南德的新喜剧有一定价值。

二、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早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它接受了“希腊化”时期的新喜剧影响,出现了以描写爱情和家庭生活为主的世态喜剧,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


古罗马斗兽场

    普劳图斯的喜剧以情节巧妙,富于动作,语言生动自然,接近民间喜剧风格为特点,如《吹牛的军人》;泰伦斯的喜剧则以严肃文雅的风格著称,重要作品有《婆母》、《哥儿俩》等。
    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诗歌和文艺理论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代表作家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罗马的清晨

    维吉尔是古罗马文学的代表。他的成名作是《牧歌》,代表作是史诗《伊尼德》(又译《埃涅阿斯纪》)。它以荷马史诗为范本,前六卷模仿《奥德赛》,写主人公在海上漂流;后六卷模仿《伊利亚特》,写战争。史诗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诗人通过主人公伊尼亚斯(即埃涅阿斯)的经历,颂扬了帝国的神圣传统和先王建国的艰辛,同时通过他游历地狱的情节,歌颂了罗马帝王恺撒和屋大维的功业,肯定了罗马帝国统治世界的使命。伊尼亚斯敬畏神明、忠诚于国家、仁爱待人、公正处事,成为作者笔下一个理想君王的化身。
    《伊尼德》不同于荷马史诗来源于民间口头创作,是文人史诗的范本,是具有高度艺术品质的个人创作。
    贺拉斯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用诗简形式写出了文艺理论著作《诗艺》,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并在文学的作用上提出了“寓教于乐”的原则。


贺拉斯

    奥维德的代表作是《变形记》。

三、 早期基督教文学

    早期基督教文学产生于公元1世纪中叶到2世纪末叶,随着基督教在罗马的发展而发展。早期基督教文学用希腊文写成。到3世纪时,编定27卷的《新约全书》,作为基督教的正典,与原先流传的希伯来经典《旧约》合为《圣经》。


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一个源头,而早期基督教文学成为欧洲文学的另一个源头。(希腊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关于“人”的观念差异)
    基督教文学是基督教文化的产物,它的人文观念与古希腊、罗马文学差别巨大,其中蕴涵的是一种理性化的人本意识,或者说是一种宗教人本意识。基督教文学中的英雄,不像古希腊文学那样是人化了的神,而是神化了的人。他们往往因神性的附着才显得威力无穷,而不是因人智的充分显现才显得神通广大;人的欲望被来自神的那种理性制约着,他们的形象虽然显示出神的崇高,却缺少人的灵性与生机,使人性变得苍白与贫乏。基督教文学中表现的人对上帝的崇拜,一方面表现出人们对人性本质的追寻趋向于理性和精神的境界,这是人对自身理解上的一种进步与升华;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人们对人的原始生命力和个体生命价值的一种压制,是人的主体性的一种萎缩,是对欧洲古典文学中的世俗人本意识的一种排斥。此外,《圣经》中的英雄身上更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和对民族、群体的责任观念,这种精神与观念又进一步升华为博爱主义和世界主义,这是宗教人本意识的又一种体现。
    总之,重视人的精神和理性本质,强调理性对原欲的限制,是早期基督教文学和中世纪基督教文学之文化价值观念的主要特征。这种尊重理性、群体本位、崇尚自我牺牲和忍让博爱的宗教人本意识,是以后欧洲文学与文化内核的又一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