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调值与调类
   调值指音节高低升降的变化形式,即声调的实际读法。现代汉语普通话调值的最基本的类型(调型)有平、升、曲、降四种。
   对汉语的调值进行准确细致的描写,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先画一条竖线作为标记,分成低、半低、中、半高、高五度,分别用1、2、3、4、5表示,竖标左边用横线、斜线、曲线表示声调的音高变化。变化的具体幅度可以用数字来表示,平调、降调、升调通常用两个数字表示,分别表示音高变化的起点和终点,而曲折调通常用三个数字来表示,分别表示音高变化的起点、转折点和终点。如55、44、33等表示平调,35、24、13等表示升调,51、53、42等表示降调,214、312等表示曲折调。普通话共有四种调值,平调55、升调35、曲折调214、降调51。
   调类就是指某种语言或方言中声调的种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调值)归纳出来的声调的类别。同一调值的字归为一类,有几种调值就有几种调类。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调值,因而有四个调类,四个调类的调名依次是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它们的调值用五度标记法来描写分别是55、35、214、51。

   阴平(一声)高而平,由5度到5度,音比较高,基本上没有升降变化,调值是55。因此阴平调也高平调或55调。例如“涛、梯、巴、司”的声调。
   阳平(二声)由中度升到高度即由3度到5度,是个高升的调子,调值是35。因此阳平调也称高升调或35调。例如“时、题、拔、洋”的声调。
   上声(三声)由半低降到最低再升到半高, 即由2度降到1度然后再升到4度,是个先降后升的曲折调,调值是214。因此上声调也称降升调或214调。例如“使、体、把、养”的声调。
   去声(四声)由最高降到最低,即由5度降到1度,是个全降的调子,调值是51。因此去声调也称全降调或51调。例如“是、替、县、易”的声调。
   普通话的四种基本声调可以简单归结为:一平、二升、三曲、四降。汉语标记声调的符号简称为调号,是调值曲线的简化形式,它们是
   阴平— 阳平/ 上声 ∨ 四声﹨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声调符号要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即韵腹)上。例如:

心xīn 明míng 眼yǎn 亮liàng
调类 阳平 阴平 上声 去声
调值 55 35 214 51
例字
标调 qiān chuí bǎi liàn

   三、声调辨正
   声调辨正就是辨别方言和普通话声调的差异,找出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以纠正方音。主要应注意以下几点:
   1.限制(归并)调类
   普通话只有四个调类,方言中少于四个调类的极少(如滦县话),但多于四个调类的却很多。例如上海话五个调类,长沙话、南昌话、梅县话都是六个调类,苏州话、福州话、厦门话都是七个调类,绍兴话八个调类。有六个或六个以上调类的方言中,有的不仅平声分阴阳,而且去声也分阴阳,如苏州话、绍兴话、南昌话、长沙话等,在这些方言中,“放”、“大”归属不同的调类,即“放”归入阴去,“大”归入阳去,而普通话都统归入去声。因此,这些方言区的人应该把这两类合并成一类,把调值都念成降调51调。
   2.读准调值
   方言的调值跟普通话的调值有同有异。即使与普通话调类相同的,调值也未必相同。例如同是阴平调(如“温”),普通话为55高平调,而南京话为51(降调),济南话为213(降升调),滦县话为11(低平调)。又如同是上声调(如“古”),普通话为214(降升调),济南话为55(高平调),成都话为52(降调),广州话为35(高升调)。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通话时应注意改为普通话的调值。例如,济南人学习普通话就应该把念213(阴平)、42(阳平)、55(上声)、21(去声)的字分别改读为普通话的 55(阴平)、35(阳平)、214(上声)、51(去声)。
   另外,有些方言缺少与普通话相同的调值形式,如济南话有降升调、平调、降调而无升调,滦县只有平调、曲折调而无升调和降调。这些方言区的人学习普通话要下功夫学好本方言没有的调值形式的发音。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