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吕梁印象”;2、马原;3、首届茅盾文学奖;4、《回延安》;5、食指;6、《祖国,我的钥匙丢了》7、孙犁;8、红杨树;9、《关汉卿》;10、洪人杰
二、
1、 B;2、B;3、C;4、C;5、D;6、C;7、D;8、B;9、B;10、C;
三、
1、 BCD;2、ABC;3、BCD;4、BCE;5、ABC;6、ADE;7、BCD;8、ABCD;9、BCD;10、BCD
四、
1、《洼地上的“战役”》在选材上有什么与众不同?
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我们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魁力。
2、王一生的形象
王一生是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知识青年形象。一方面,他自幼家贫,在饥寒中长大,使其过早地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养成了务实、坚韧、正直又有几分迂执的性格。他知道生活的艰辛,知道吃饱饭的不易,为此,把用劳动来换得衣食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务,而没有过高的物质追求。另一方面,他又酷爱下棋,精于棋道。从小他就喜欢下棋。为了学棋,他曾拣过垃圾;为了学棋,他长途跋涉,“向天下人”学习,却不肯拜连残局都走不通的“名人”为师;他希望能参加地区的象棋比赛,却也不愿依靠不正当的手段来参加比赛,表现出他正直的品格和对中华棋道尊严的维护与追求。
3、简析《麦地》中“麦地”、“麦子”和“月亮”等意象所蕴含的意义。
本诗中的“麦子”既是一种写实,同时也是一种象征,作为一种最常见的粮食,它象征着生命的本源,它与“月亮”一样,对全人类都有着普遍意义,诗中月光下“我”与“穷人”和“富人”相聚的想象性场景,使“月亮”和“麦子”、“麦地”的意象蕴含一种神圣的意味,它们都具有人类和平美好理想的象征意蕴。作品以“身上像流动金子”来描述月夜种麦的父亲,以摆放田野上的“天堂的桌子”来摹写成片的麦浪,都有造像简洁而鲜活的特点。而“父亲”、“麦浪”在这里又都是人类家园的象征,在表象的背后涵蕴着某种宗教式的虔敬情怀,易于激发读者进一步的联想和思索。
4、《草木篇》的艺术特色
第一、
构思上,整组诗都采用拟人化手法,使五种自然植物,具有了不同的象征意义;第二,作者将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人生体验与生动鲜明草木形象有机结合,使抽象的思想观念化作具体感性的形象,既有哲理性,又深入浅出、易于理解;第三,运用对比手法,把五种植物分为两种类型,构成对立的艺术形象。
5、《秦腔》的主题思想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秦腔这一有着几百年悠久传统的民间戏曲的特征及其在秦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秦地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潜藏于八百里秦川人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在这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和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
6、《巩乃斯的马》的艺术特色。
一、情感浓烈饱满,无论是描写、抒情还是议论,都满蕴着作者的爱马之心,对马的情有独钟;二、意境阔大雄壮;三、将思想的表现与感性的叙述、描写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清澈而又深邃的风格。
7、《茶馆》全剧共三幕,描写了三个被埋葬的旧时代,反映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近五十年的变迁史。
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是清末统治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当时,政治极端腐败,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弄得国家岌岌可危,民不聊生,而洋人的势力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明显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了。第二幕:民国初年,袁世凯斯后军阀混战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挑动军阀互相厮杀,广大人民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倒台前的历史时期。抗战的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希望,而政府却没有为人民着想。国民党接收大员在北平横行无忌,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广大人民更难生活下去,就连最善于应付的王掌柜,也被鼻自缢。但曙光已经出现,康顺子等人相继投奔“西山”,预示着生活及将要发生的巨变。
8、《绝对信号》在艺术上有哪些突破?
《绝对信号》突破了传统的戏剧模式,首先,剧作推倒了传统戏剧舞台的“第四堵墙”,采用了“小剧场”的演出方式;其次、打破“现在进行时”,采用开放式的舞台时空;第三.心理活动的外化;第四、潜台词的运用。
五、
1、《白鹿原》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首先,
作家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文明史的高度,对中国现代历史进行了全新的体验和认识,将近代以来的政治争斗史,尤其是国、共间交错复杂的矛盾斗争史,置于农村宗族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在家族矛盾与政治斗争中,展现了一段纷纭变化的世事风云,使小说真正成为“一个民族的秘史”;其次,在人物塑造上,作品打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两元对立的创作模式,注意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文化和家族文化的角度出发,塑造出具有崭新意义的人物想象;第三,作品还成功地对作为民族禁忌的性生活及其在文化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作出了展示;第四,作品还具有浓郁的关中地方特色和乡土色彩。
2、朱老忠的形象
朱老忠是横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旧时代农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强烈的阶级仇恨、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有勇有谋的韧性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与冯兰池有着杀父之仇,三十年的流浪生涯,给他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反抗精神又增添了智慧的色彩。他虽然是回乡复仇,却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争眼前的成败,提出了要靠“一文一武”来复仇的设想。“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口头禅正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对穷兄弟一往情深,豪爽义气,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朱老忠流浪归来,马上去看望往日的穷苦弟兄,甚至慷慨解囊,为对方排忧解难。他与严家的关系更可以说明这一点。他把严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运涛被捕后,严志和病倒了,他安排好严家的事情,还步行几千里代替志和去探监。在反割头税斗争中,更集中体现了他善于团结穷苦人,敢于出头主事的性格特点。通过不断接触革命者以及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斗争的锻炼,使他那种“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格,“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融为一体,发展成为打倒阶级敌人、推翻旧制度、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思想境界,又为个人复仇的草莽英雄走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他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又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战斗历程,说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