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诗歌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回答》赏析
 
     

                                                            

 

挑战者的宣言

          ――《回答》赏析

 

这首诗写于19764月,是诗人对四人帮四五天安门事件中的倒行逆施所作的“回答”,发表于19793月号《诗刊》,是诗人的代表性作品。

主题意蕴

在主题上,北岛的诗综合了批判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芜杂的思想倾向。他善于从个体处境出发,发现人的社会存在的荒诞感和悲剧感,并以“绝望的反抗”来抗争现实对个人命运的安排。他曾表示,“诗必须从自我开始,诗人必须找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临界点”。对他的创作来说,这个“临界点”就是“文革”——人在“文革”中的真实境遇,成为他思想和创作最主要的关注点。由此,揭露“伤痕”成为北岛诗的重要取材角度。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人以惊世骇俗的警句高度概括了一个特定时代被扭曲、颠倒和异化的本质特征,以悲愤冷峻、决绝的姿态表达了自己对是非颠倒的暴力世界的怀疑、挑战和抗争,体现了一代青年直面现实、怀疑一切的时代心理,以及在民族文化断裂、终极关怀丧失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寻求人生意义、重建民族生存目标的迫切的使命感。

    作品分析

    这首诗写于19764月,是诗人对四人帮四五天安门事件中的倒行逆施所作的“回答”。全诗七节,每节四行,是半自由体。情感的表现,或含蓄曲折,或直抒胸臆,都给读者以深沉的启迪,能唤醒人们的正义感。

    第一节的一、二行是警句。十年浩劫中,豺狼当道,许多坚持真理的人被冤屈,被迫害,遭残杀。在天安门事件中,“四人帮”对热血青年残酷镇压,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面对人妖颠倒、美丑颠倒、是非颠倒、善恶颠倒的现实,青年诗人不得不陷入痛苦的反思。他终于把反思的结晶凝炼成两行警句。诗人捕捉“通行证和“墓志铭”这两个人所共知的意象,构成强烈的反差对比,揭露了卑鄙者的卑鄙伎俩得以畅通无阻,而具有高尚行为的高尚者反被残害致死的现实,是对十年浩劫的高度概括和冷峻批判。这是控诉,是抨击,充满了浓重的悲剧感。诗人把这警句放在开头,以惊雷一般的诗情震撼人心,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不仅如此,警句将抽象的伦理观念与平易的意象相融合,使思想具有思辨色彩,有超越现实的思想力量在扩展。仔细玩味,似乎更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它可以启发我们联想到,它也是对历史上所有大灾难,大倒退年代的概括,因而又具有深广的历史内涵。第三、四行,是运用幻感意象对丑恶现实作象征性揭露,也是对一、二两个警句内涵作形象性的补充。“镀金的天空”是对用“假大空”的谎言装饰现实的深刻揭露,“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是对那些高尚者被冤屈而死的变形的写照。蕴含在意象里的,既有冷冽的反讽,又有沉郁的悲愤;既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能引起惊心动魄的情绪效果,又具有色影交错,真幻莫辨的审美感受。

    诗的第二节,将冰川纪冰凌好望角死海里千帆相竞”两组意象放在愤激的反问诗句中,构成浪漫激情与象征内涵互补交融的境界。第一、二行中“冰川纪过去了”象征意指是:寒冷的旧社会,旧时代已经过去了。“为什么到处是冰凌?”就是对冷酷无情的十年浩劫的诘问。第三行是对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理想被发现所作的写照。第四行中“死海里千帆相竞”不正是对十年浩劫中残酷迫害领导和群众,摧残文化,破坏经济,国家陷入崩溃边缘这种混乱局势所作的象征写照吗?

    诗的第三节、第四节,诗人将自己描绘成一个即将被审判的囚徒形象,以表现对“四人帮”法西斯统治的彻底否定和蔑视。“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显示了自己准备为真理、信念而献身的真诚和勇敢。面对“四人帮”的镇压,诗人所作的回答,显现出挑战者的英姿,无畏战士的浩然正气。“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诗人用最明白的语言,宣告了自己的蔑视和愤怒,可以看作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第一声艰难的呐喊。尽管有的评论指出其中杂有存在主义的怀疑情绪,但对异化的丑恶的现实,难道还能给以粉饰吗?我们倒觉得,诗人并不掩饰自己,他带着灵魂的弱点歌唱,正显露出自己的一片真诚。同时却更看重这一声郁雷的历史意义,它是当年天安门前时代愤怒的诗的回响。

第五节,用排比句来作连珠炮般的轰击,激烈而坚定,但却不是直白的喷射。诗人善于将虚伪的现实和对“四人帮”历史下场的预言,隐寓在意象中,更耐人揣摩。“不相信天是蓝的”,该是对“形势大好,越来越好”这一谎言的否定;“不相信雷的回声”应是对所谓“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热讽;而“不相信梦是假的”或许是对人民要打倒“四人帮”这一愿望的肯定;“不相信死无报应”也是对“四人帮”恶贯满盈必唤起人们觉醒的暗示。诗人从“天安门事件”中,看到人民奋起抗争,决定自己的命运,敲响“四人帮”的丧钟而受到鼓舞,因而诗情是昂奋而有力的。

天安门诗歌运动,遭到了四人帮的残酷镇压。当时,诗人和中国人民一样,存有一种忧患意识,因为那是两种民族命运的大拚搏,人们都要有两种精神准备。诗的第六节,诗人用了两个相反的隐喻来暗示两种不同命运和自己高尚的情怀。“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是假设“四人帮”法西斯统治得以延续给民族带来更大苦难的暗示,而“让所有苦水注入我心中”,则是诗人要独自承担苦难的高尚心灵的表露,显示了一种悲壮的感情色彩。“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就让人类重新选择生存的峰顶”,就是对民族将重新振兴,人民将创造新的生活局面的热望。这里所用意象比较鲜明,象征内蕴也就容易领悟得到。

    诗的最后一节,诗人运用了新奇的联想和复合意象,将诗情升华到具有历史哲理内蕴的高度,加深了诗的思想性。第一行将“新的转机”比较抽象的观念与“闪闪的星斗”这一意象并立,“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就将“新的转机”具象化,生发出新的转机就是黑暗中希望的星光这一层诗思。接着又把“星斗”比作“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更是悠久的历史上人民对理想追求的形象写照,给诗思又增添了一层历史意蕴。而把“星斗”再比作“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又是对未来人们永恒的向往所作的形象暗示,从而将历史、现实和未来凝缩成具有多层次意蕴的形象,既表现了诗人热烈的希望,又具有深邃宏阔的历史感。

    总之,北岛这首诗从现实的人际关系出发,将浪漫主义激情和象征主义的意象营造交融在一起,以冷峻、凝重、严肃的格调来歌唱,将自己的一腔郁愤和忧患意识,化作曲折的情思和深刻的诗思来表现,和天安门诗歌运动相呼应,确是一声惊世骇俗的回答。

    艺术特色

在诗艺上,《回答》充分体现了北岛诗歌典型的思维方式:悖论性思维。如开头两句的对比和第二自然段两句设问中体现的悖谬感以及第五自然段连续四个排比句,都体现了悖论性思考方式。这种悖论性思维更深刻地体现了时代的乖谬性和非逻辑性,成为北岛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形的式,为北岛诗歌赋予了深厚的美学特质。

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两组对立因素构成象征意境,真实地传达出重压之下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

    阅读思考题

1.简答《回答》的主题意蕴。

2.简析《回答》中所体现的北岛式的悖论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