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小说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芙蓉镇》赏析
 
     

 

 

 浓郁的乡镇风情与时代的变奏

                                                 ——《芙蓉镇》赏析

 

古华的《芙蓉镇》发表于《当代》1981年第1期。198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作家的成名作。也是新时期第一部“与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的优秀长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时期初期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之一,曾荣获首届茅盾文学奖。

古华是一位有着浓郁的乡土情怀作家,他热切地讴歌他的家乡、讴歌家乡的人们、讴歌家乡的山山水水和风俗民情。《芙蓉镇》就是他深入生活,刻苦磨练的结晶。在这部作品中,囊括他二三十年来对南方乡镇生活、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深入了解和深刻的思考,努力通过对平凡的乡镇生活,普通人物命运的变化,展现出时代风云的波澜。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以解放后特别是60 年代以来湖南山区芙蓉镇的面貌变化和人物聚散为背景,通过对小镇上若干人物命运变化的描写,反映了我国农村二三十年来的政治变幻和人世沉浮、变迁,真实地表现了“左”倾思潮影响下的赤裸裸的生活现实,慨叹社会普通人悲苦的命运和被扭曲的灵魂,赞美了在那人妖颠倒的年代里未曾泯灭的良知和人性美,无情地抨击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文革”中极“左”路线给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由衷地歌颂了十届三中全会所开辟的新的生活航道。 

人物形象    胡玉音人称“芙蓉姐”,是小说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勤劳、美丽、性格温柔、善良而又刚强的女性。本来她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的爱情有着执著的追求,却因为“左”的思想的禁锢和束缚,无法与自幼青梅竹马的伙伴一起生活。她屈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屠户桂桂。结婚后,与丈夫两人辛勤劳动,勤俭持家。她从提着竹篮卖糠菜粑粑发展到米粉摊。在那个劳动受到尊重的年代,她凭着“含着温柔的微笑”和“唱歌一样好听”的嗓音,接待四方来客,一墟一摊,攒下了钱,盖起了新房子。没有想到却在“四清”运动中,被打成了“新富农分子”,丈夫黎桂桂被迫自杀。文化大革命中,她进一步沦为“黑鬼”,受尽批斗,摧残,凌辱。她天天扫街,在扫街过程中与“右派分子”秦书田扫到了一起。在求生的欲望和爱情力量的支持、鼓舞下,她进行了不断的抗争,一直到“文革”后,才得到平反昭雪。从胡玉音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村劳动妇女所具有的善良、勤劳、富有同情心和忍让精神的美德,透过她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示出极“左”思潮给人民造成的沉重灾难,表现出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

   秦书田是小说着力描写的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鲜明个性的特征的“右派”形象。他既非大智大勇的战士,也非逆来顺受的顺民,而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物。从表面上看,他驯服、顺从,自轻自贱,混世乐天;实际上却正直、赤诚、自尊自强,对生活潜藏着爱,对他人怜爱、关心,对未来有坚定的信念。他出身书香门第,二十来岁就表现出不凡的才华,曾得奖出名,后来又以本地区民间艺术为创作基础,编写了反封建的歌舞剧《喜歌堂》,却无端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农村监督劳动。对此,他表面上麻木不仁是个乐天派。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嘴上哼着《步步高》的乐曲,还主动编什么《五类分子之歌》,要教给“黑五类分子”们唱;挨批斗,他若无其事,还主动跳“黑鬼舞”……。但实际上,他是以“乐天”来自慰、自娱,调节被打入“另册”的苦闷和悲哀。别看他整天嘻嘻哈哈,癫癫狂狂,暗地里他的心在滴血。他曾背地里哭泣,哭命运对他的残酷和不公。当看到命运同样坎坷的弱女子胡玉音时,他始终用一颗善良的心同情、怜悯、关怀对方。最后,两颗纯真的心终于在磨难中靠拢在一起,勇敢地结成了伴侣。正是与胡玉音的结合,使他意识到自己还是个“人”,还应该有权利、尊严和追求。他设计捉弄王秋赦,面对李国香一伙的淫威不肯地头,表现出对恶势力的憎恶和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当再一次受到诬陷被判刑时,他用眼神告诉胡玉音:“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既是对爱情和生活的执著,也是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的悲惨命运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他玩世不恭的表象和正直、赤诚的本质的统一,真实地展现了他复杂的性格。

“运动根子”王秋赦是作品塑造的一个寓意深刻的反面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时代的“畸形儿”。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有着“流氓无产者”的种种恶习。土改时,让他看守逃亡地主的浮财,他却与地主的姨太太勾搭成奸;土改分的东西“吃”晚了,他便埋怨政府不救济;当看到别人的生活过得好了,便恨不得一年花一次地主,一年分一次浮财。由于他到处骗吃骗喝,到处赖帐,人们就称他“王秋蛇”、“王秋奢”、“王秋赊”。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在干部眼里偏偏只看到其“无产阶级”的一面,而忽略其“流氓无产者”的一面。加上他善于逢迎,能说会道,因此每当运动来临,他变成了重点依靠对象,自然成了“运动根子”。其实,他并非对运动感兴趣,只因有了运动他才有机会可以混吃、混喝,还可以混个一官半职,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可以出卖朋友、残害群众,还可以出卖灵魂,为虎作伥。在文革中,他借跳“忠字舞”,搞“三忠于”、“四无限”,搞“红色世界”,一步步地爬了上来,不仅入了党,还当上了支书、镇长。文化大革命后,王秋赦因在文革中的表现,被免了职,最后他发疯了。王秋赦的这种结局,既是其性格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的使然。

此外,忠厚多义、始终保持“北方大兵”本色,敢于仗义执言的谷燕山;思想单纯、内心充满矛盾的黎满庚;为人奸诈、歹毒,又伪善矫情,在文革中几经浮沉的“弄潮儿”李国香,都形象生动、各具特色。 

艺术特色   《芙蓉镇》“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史”,并采用了新颖独特的艺术构思和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生活画面与民俗的真切展示,表现出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首先,小说采用“编年史”的写法,透过小社会来写大社会。《芙蓉镇》以小镇为中心场地,以主人公胡玉音的命运变化、沉浮为主线,展现了时代风云的变幻。在作品中,作家精心描绘了四个最能代表我国农村发展的年代——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年);六十年代中期的“四清运动”(1964年);六十年代末的文化大革命时期(1969年);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1979年)。作为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而对其余的年代则粗略带过;在突出胡玉音命运变化的同时,也采取用专章写人的方法,一一引出其他人的经历。如在介绍胡玉音命运变化的过程中,一一谈到她与黎满耕的初恋;她的前夫老实、本分的屠夫黎桂桂;以及被错划为“右派”,监督劳动在于她结合后又一次锒铛入狱的秦书田;还有好吃懒做、靠吃运动饭过日子,干尽坏事的的“运动根子”王秋赦,等等。作家就是通过对芙蓉镇这个小社会前后二十余年政治风云、人事沉浮、爱情纠葛以及经济文化的描写,进而扩展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透过小社会写出了整个的时代。

其次,作品还充满着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作家在展现时代风云同时,始终满怀深情地描写着家乡的山川风物,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一溪一河萦绕、三面临水的狭长半岛形的芙蓉镇,湖塘里水芙蓉竞开,河岸上木芙蓉斗艳,青石板街骆家屋檐下悬挂着串串红辣椒、束束的金黄色的包谷种、个个白里泛青的葫芦瓜,街后临河土坪上竖立着青瓦顶、四面皆空的石柱长亭和釉彩斑驳的古老戏台……,以及山里悠扬的民歌,互赠吃食的淳朴民风、乡情等都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而小说个性鲜明的对话,典型细腻的心理语言,充满感情、哲理的议论和插话,以及整块浮雕市的叙述语言等等,又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阅读思考题:

1、  分析胡玉音、秦书田的形象。

2、  为什么说王秋赦是“运动根子”?

3、  《芙蓉镇》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 

网络资源:www.paylessbookstore.com/book/book_detail_display.asp?intProdID

          www.my285.com/ddmj/guhua/frz/index.htm - 6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