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诗歌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山民》赏析
 
     

                                                            

 

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

            ――《山民》赏析

 

    主题意蕴

诗歌以山民父子间的一段山外是山、山外有海的对话及儿子“他”的有关心理活动为寓言本体,由此引发对民族性格的反思和批判,从而揭示了作品针砭民族惰性和传统习惯的主题意蕴。

    作品分析

《山民》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寓言诗。

    世居山区的父辈只知山外是山,对群山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封闭性社会中传统农民那种安于命运安排,固守乡土而不知向外寻求发展的保守、惰性力量。延伸之,则为固守传统而不思改变的民族性中的劣根,它只能使人“疲倦”、沮丧而缺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值得注意的是,诗的主人公“他”,虽和父辈稍有不同:他知道群山外面有广阔的世界,他有过走出群山去看大海的想法,甚至还有过即使自己走不出群山,会有儿孙辈继续走下去的筹划,但开拓性征程的遥远、艰辛,使“他”疲倦而怯于前行。结尾“他”的遗憾,更具有反讽的意味。父辈不知而不为,他却是知而不为,耽于幻想而怯于行动,不愿“种树”只想“乘凉”。他和父辈实质上并无两样,都缺乏冲破传统的开拓意识和披荆斩棘闯新路的精神,故同样是作者针砭的对象。揭示这种种精神弊端,是本诗题旨所在。

    艺术特点

这首诗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放弃了崇高化而采取世俗化一路,力求以生活的本色直接切入和呈现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及精神面貌:既安于日常生活现状,又不时冒出一丝对未来和未知事物的朦胧向往,但终因缺乏进取、冒险和开拓精神,而使向往在朦胧中消失全无,生活又重新回到那祖祖辈辈、日复一日的平静、死寂的状态中。

    诗歌共短短的四节,却以简洁的方式显现了主人公的几乎一生的思想变化,虽然除了一开始标明“小时候”外,作者并没有明确显示“他”之后的心理活动的年龄。第一节,写小时候“他”对“山那边是什么”的好奇心,这种孩童对未知事物的好奇,本也可以发展成探索开拓的动力,但父亲的回答很快使他“第一次”感到“疲倦”。第二节里,“他”已知道了“海是有的”,这比起父亲只知山外“还是山”来是一种进步,但随即又从关于海的向往,想到“这辈子只能活几十年”,而怯于死亡的结局,到此为止,他已完成了由好奇到疲倦到悲观的宿命。第三节,他又盘算着“带着老婆一起上路”将自己未竞事业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似乎有了新的进展,但“儿子长大了”之后又能怎样呢?“自己不就是父亲的“长大了”的儿子么?这里的一个“……”颇有含蓄的讽刺意味,突破传统因袭只能从自己开始,只将希望寄予后来人,只不过是不愿“栽树”只想“乘凉”的怯懦、懒惰的借口。所以“他不再想了”,就连“儿子也使他很疲倦”,思路又回到了宿命。所以到第四节里,“他”又埋怨起遥远的祖先来了,讽刺意味则愈发浓烈。全诗立意高远、尖锐、富有撞击力。

    本诗在语言上,去除了浪漫和华丽之气,无论是对话,还是“他”的心理活动,都纯以民俗口语出之,简洁、平白而含蓄,见出作者使诗歌归复生活本身的努力。语言的生活化与立意的高远、尖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体现出诗人在诗学向度上的转型。

    阅读思考题

    1.《山民》是一首具有浓厚反讽意味的现代寓言诗,简析其主题意蕴。

2.简析《山民》在取材、立意及语言方面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