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小说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红旗谱》赏析
 
     

 

 

 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

                                       ——《红旗谱》赏析

 

《红旗谱》是梁斌的代表作,也是其多卷本长篇小说的第一部(第二部《播火记》、第三部《烽烟图》)。1958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1959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作为经过十周年优秀作品出版。被誉为是“一部描绘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曾被改编为话剧、电影,并被译成多国文字。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取材于梁斌家乡的革命斗争历史,是反映党领导的农民革命斗争的史诗式作品。小说以冀中平原锁井镇朱严两家三代农民同地主冯兰池父子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斗争主线,描写了冀中地区历史上著名的反割头税斗争和保定二师学生运动,真实地反映了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到“九一八”事变时期,中国北方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革命运动,展现了二、三十年代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伟大历程。 

人物形象   《红旗谱》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朱老忠的形象最为成功。朱老忠是横新旧两个时代,在斗争实践中找到了正确方向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旧时代农民的反抗斗争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性格,又具有新时代无产阶级的优秀品质。强烈的阶级仇恨、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有勇有谋的韧性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朱老忠与冯兰池有着杀父之仇,三十年的流浪生涯,给他从父辈那里继承来的反抗精神又增添了智慧的色彩。他虽然是回乡复仇,却懂得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争眼前的成败,提出了要靠“一文一武”来复仇的设想。“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口头禅正是这种性格的体现。对穷兄弟一往情深,豪爽义气,敢于“为朋友两肋插刀”,也是他性格的显著特征。朱老忠流浪归来,马上去看望往日的穷苦弟兄,甚至慷慨解囊,为对方排忧解难。他与严家的关系更可以说明这一点。他把严家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运涛被捕后,严志和病倒了,他安排好严家的事情,还步行几千里代替志和去探监。在反割头税斗争中,更集中体现了他善于团结穷苦人,敢于出头主事的性格特点。通过不断接触革命者以及革命思想的熏陶、革命斗争的锻炼,使他那种“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韧性格,“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精神和革命的理想融为一体,发展成为打倒阶级敌人、推翻旧制度、解放全人类而奋斗的思想境界,又为个人复仇的草莽英雄走向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行列。他的形象有力地概括了中国农民又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战斗历程,说明: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的革命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严志和也是小说刻画得十分成功的农民形象。他勤劳善良,淳朴厚道,讲义气,够朋友,爱憎分明。小说通过他与朱老忠之间亲密关系的描写,十分真切地展现了这一特点。严志和憎恨地主老财,参加三告冯兰池的活动,还为此付出了一头牛的代价。朱老忠回村后,他冒着危险把朱老忠一家安顿在自己家里,和朱老忠商议“一文一武”的复仇计划……。这一切都表明了他所具有的强烈的反抗性和斗争性。另一方面,严志和的性格中还具有软弱的一面。他渴望过上好日子,又害怕斗争的风雨;想摆脱地主老财的剥削、压迫,却又常常在敌人强大时,产生退缩和动摇。严志和就是这样一个既有反抗性又有软弱性的人物。在他身上,反抗性和软弱性常常交织在一起的,其中反抗性是其性格的主导方面。在经历了黑暗势力的一次次打击之后,在革命思想的启迪下,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终于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冯兰池、冯贵堂是小说中新、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们都具有剥削阶级贪婪、凶残的阶级本性和色厉内荏、仇恨惧怕农民斗争的特点。但各自的表现仍有所不同。作为传统恶霸地主的典型,冯兰池为了霸占四十八村的公产——滹沱河边的四十八亩地,他不惜砸掉古钟,当朱老巩被气得吐血身亡后,他还要斩草除根,逼得朱虎子的姐姐投河自尽,朱虎子背井离乡去闯关东;他还对农民重利盘剥,靠地租和利息聚敛钱财,成为方圆数百里有名的大地主;他还是锁井镇封建秩序地维护者,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一个人决断,为了满足一己私欲,他做尽了坏事。冯贵堂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读过大学,还留学日本学习法律。回国后曾在军阀的部队中作过军法官。这样的生活经历,使他较多地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回乡后,他开钱庄、油坊、轧花坊、包割头税,都表现出他与父亲不同的经营理念;他主张减少与农民的矛盾,但当农民联合起来反抗的时候,他表面上安抚农民的情绪陪笑脸、说好话,背地里到县城要求县长派兵镇压,充分表现出其性格的反动性,只不过与其父冯兰池相比,更高明、更带有欺骗性罢了。

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运涛、江涛、春兰、大贵、严萍、张嘉庆等第三代人的形象。 

艺术成就   作为一部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壮丽史诗,《红旗谱》在艺术上同样取得了十分引人瞩目的成就。小说在广阔的背景下描写了社会圣火,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农民革命斗争,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中刻画人物,以雄健的笔触勾勒斗争的面貌,以细腻的手法描绘日常生活和思想情绪,使作品呈现出浑厚、浓烈、深沉的民族风格。

首先,作品真实地展现了我国北方农村的革命斗争、生活习俗和风土人情,从浓厚的地方色彩中透露出民族特色。小说着力描写了具有民族特点和民族气魄的中国农民革命斗争,表现了锁井镇几代农民的反抗,“朱老巩大闹柳树林”、“朱老明三告冯兰池”、“反割头税”等,都是中国北方农村在特定历史时期反抗斗争生活的真实概括,从斗争的内容到形式,都带有民族的传统特点。小说中的朱老忠、严志和、朱老明等众多的普通农民,他们的善良正直、勤劳智慧、爱憎分明、不畏强暴的性格,显示了我们民族的美好品格和慷慨勇敢的反抗精神。小说还善于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自然风光结合起来加以描绘,如接风趣话、瓜棚情话、赶庙会、结婚的习俗、祭奠的仪式,以及千里堤上的杨柳,冀中平原上的鹅毛大雪等等,像一幅幅色彩浓烈的风俗画、风景画,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梁斌继承了古典小说的优良传统,情节结构完整,脉络清晰,故事生动曲折,环环相扣。开篇的“朱老巩大闹柳树林”作为全书的序幕,交待了矛盾的原因和线索。正文主要围绕“反割头税”和“保定二师学潮”两个中心事件展开,中间还穿插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如“老驴头杀猪”、“脯红(鸟)风波”、“朱老忠(济南)探监”等。它们既可独立成篇,又是全书有机的组成部分。这些故事环环相扣,反映了三十年代前后,中国北方农村的生活和革命运动的波澜壮阔。

第三,在刻画人物时,基本采用借助人物的语言、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的传统手法,又适当地吸收外国小说细腻的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笔法,用于对重点人物的刻画,形成了“比西洋小说的写法略粗一些,但比中国的一般小说更细一些”的特色。

第四,在语言运用上,注意选择精彩的群众语言和冀中农民鲜活的口语,通俗简练,自然流畅,具有民族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

 

阅读思考题:

1、  分析朱老忠的形象。

2、  《红旗谱》对民族形式和风格的追求取得了那些成就? 

网络资源:cpc.people.com.cn/BIG5/33842/33844/34536/2575671.html - 2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