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小说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红日》赏析
 
     

青年时期的张天翼

 

   人民革命战争的壮丽史诗

                            ——《红日》赏析

 

长篇小说《红日》发表于195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是继《保卫延安》之后,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史诗性作品。曾在1959年、1964年两次修订再版。被认为是十七年军事文学的重要收获。 

作品分析:

主题   小说以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由战略转移到战略反攻,最后全歼敌整编第七十四师的史实为依据,通过我野战军军长沈振新率领他的部队在涟水、莱芜、孟良崮等三个连续战役中英勇作战的故事,真实地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我军由弱到强,又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人民解放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讴歌了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伟大胜利。 

人物形象   《红日》成功塑造了我军指战员的系列形象。其中,军长沈振新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是一位参加过长征、在漫长的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他高瞻远瞩,遇事冷静,沉着果断,具有钢铁般的战斗意志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涟水战役的失利,团长苏国英牺牲,使他倍感痛心,特别是敌七十四师的嚣张气焰,更使他寝食难安。夜审张小甫,表现他誓死消灭敌人的坚强意志和对敌人虚弱本质的高度蔑视。在孟良崮战役中,他亲临前线,带病指挥作战,终于把红旗插上了孟良崮高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勇于自我批评,还爱憎分明、关心同志。对待下级和同志,他既严格要求、坚持原则,又能关怀体贴、通情达理,深受部下的拥戴。作品还注意表现了他与妻子黎青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突出了他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副军长梁波是沈振新的战友、助手,也是一位具有领导艺术和指挥才能的高级军事指挥员。与沈振新的严肃、不苟言笑不同,梁波热情开朗,风趣乐观,深谋远虑,平易近人,富于幽默感。涟水失利后,他来到部队,以敏锐的洞察力准确地把握住这支队伍的优缺点,并以极端负责的精神开展工作,使部队迅速克服缺点,继续战斗。对待下级和战士们,他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人愉快地接受批评。充分显现出政治家兼军事家的气质和风度。

团长刘胜和连长石东根是两个在紧张、激烈的革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他们都是农民子弟,对党、对革命事业赤胆忠心,对敌作战勇猛顽强、不怕牺牲,又具有各自独特的气质和个性。刘胜性格外露,心地纯朴,求战心切,就是在重伤弥留之际,仍不忘冲锋杀敌;由于小生产者的狭隘意识,又使他的思想有些狭隘、性情有些粗暴。石东根的生活经历与刘胜相似,性格却比刘胜更简单、幼稚、浮躁。受到挫折时容易气馁、急躁,取得赫赫战果之后又常常骄傲,有时甚至得意忘形。作品真实地展现了他们在战火的锻炼和考验面前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战斗历程。

排长杨军、班长秦守本等英雄战士的形象也都十分感人。

在反面人物中,敌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是小说塑造得最成功的反面典型。作为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蒋介石的亲信,作品没有把张灵甫简单的脸谱化,而是根据生活的逻辑突出了其性格的主要特征。一方面是他的极端反动、骄横、狂妄,不可一世。他自以为是“天之骄子”、“常胜将军”,不仅不把其他国民党部队放在眼里,还到处宣扬要一举消灭华东解放军,用武力征服共产党。即使在被我军重重围困在孟良崮之后,他仍妄想创造“奇迹”,故作镇静、负隅顽抗。另一方面是其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尽管张灵甫十分狂妄地想创造“奇迹”,在解放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恐惧和惊慌。他一面向南京求救,一面要部下冒死突围,最后仍无法逃脱覆灭的下场。作家以十分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他骄横、狂妄、矜持,又卑鄙、怯懦的内心世界和色厉内荏的本质。 

艺术成就  作为我国当代长篇战争小说的重要收获,《红日》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首先,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人民解放战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相对于其它同类题材的作品,《红日》依据历史事实,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中我华东野战军由弱变强决战山东,勇歼敌王牌军七十四师的光辉业绩,不仅写到了军队中的军、市、团一支普通士兵的各个方面,还进一步把这些战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整体进程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大规模革命战争的整体面貌。

其次,《红日》还成功地塑造了我军从高级军事指挥员到普通战士的系列形象,丰富了当代军事文学的人物画廊。尤其要指出的事,在刻画人物时,力避常见的人物类形化的方法,既注意表现人物的共性,又注意凸现各自独特的个性,使人物血肉丰满。如,在描写沈振新和梁波时,既注意突出他们共同的优秀品质、广阔的胸襟和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又注意揭示其性格上的差异——沈振新的严肃、不苟言笑,梁波的风趣乐观、平易近人。这样的做法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第三,结构谨严、剪裁得当,既重点突出又视野开阔。小说以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战役为主线,描绘出一幅光彩夺目的革命战争画卷。在对三个战役的处理上,则各有主次,各具特色。涟水战役,只写了我军撤退中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为故事情节的深入发展作出铺垫;莱芜战役,集中描写了莱芜的大捷和指战员们的喜悦,为以后全歼七十四师作出准备和铺垫:孟良崮战役,则作为全书的重点相加描绘,突出了其在整个解放战争中的战略意义。同时,为了打破同类题材单一、枯燥的框子,多方位地表现了战争生活的不同侧面:既有前方的浴血奋战,也有后方医院的生活;既有我军指战员的英勇杀敌,也有他们的家事,他们的家庭生活和爱情生活等等,以扫以往军事题材作品的单调、沉闷之感。

当然也应指出,作为全景式的战争文学,《红日》所表现的是战争的惨烈和英雄的无畏,它摒弃了正义战争中的非理性成分,摒弃了战争文学对人性的遮蔽。这些只有在80年代以后的《高山下的花环》、《灵旗》等作品中才得到展现,从而把战争文学引向深入。 

阅读思考题:

1、  试析《红日》在反面形象塑造上的突破。

2、  《红日》对军事文学有哪些贡献?

网络资源:www.dushu999.com/xdwx/w/wuqiang/ - 4k

          www.goldnets.com/book/90/108909.html - 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