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 秦腔》赏析
 
     

                                                            

 

秦腔:唱尽八百里秦川的生命悲欢

                      ――《秦腔》赏析 

 

主题意蕴

    本文生动地描述了秦腔这一有着几百年悠久传统的民间戏曲的特征及其在秦地人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通过对秦地人自导、自演、自观、自评秦腔的痴醉迷狂的传统风俗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潜藏于八百里秦川人意识深处的刚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气质和精神上自给自足的生存状态。作者以平静从容的笔调,呈现出一个充满生气与活力的、完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一个单纯清澈而又丰厚充实的世界,在这里,“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是秦地人平庸和苦难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宣泄和自我升华,是他们生命中美感和欢乐的源泉。

作品分析

散文在贾平凹整个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其早期的散文,就总体风格而言,可以借用唐诗名句“终南阴岭秀来形容:奇峭如峰而并不雄浑博大,阴气缭绕而又清新自然,所谓阴柔之美是也。读者通常容易把贾平凹同陕北的黄土高原、关中的八百里秦川联系在一起。其实贾平凹的家乡是陕南,那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与黄土高原的陕北、关中有很大差异。来自秦岭山地的贾平凹正是利用了这个差异造成的文化殊相,才与柳青、路遥这样的地道的关中作家区别了开来。他的绝大多数散文佳作都是以清新朴素、平淡自然而又意味淳厚取胜的。

    但本篇是个例外。贾平凹在这篇文章中把自己彻底关中化了,他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火爆高亢、猛烈粗粝保持一致,给读者的印象,他好像是在用吼秦腔的方式写秦腔。正如文中写到的: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如同村头尘土中的叫驴打滚,那么有力,使他“猛然发现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随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产生了”。恰恰是这种文字与表达对象在风格上的一致,使本文获得了独特的艺术品格。

    文章开始首先申明,自然山川与风俗戏曲有必然关系,关中的地理构造竟与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一统”!如此环境中的关中人,他们的劳动、生活和娱乐方式,使人恍然明白:“这秦腔原来是秦川的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啊!”接下来,作者再写秦腔在关中农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秦腔和“西凤”白酒、长线辣子、大叶卷烟、牛肉泡馍一样,乃是他们生命的五大要素!其重要性可想而知。

    以下写排戏、演戏前的乡村舞台氛围,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那种火爆的言辞情绪和行为,非常生动地传达出了关中人特有的粗烈豪放性格。作者特别强调秦腔这种地方戏曲赖以存在而且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扎根于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最妙处就在于笔墨都在写秦腔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准备和演出环境、人们看秦腔的态度和效果、演员的社会地位和声誉等等,就是不写秦腔艺术本身。但我们读完全文,却能对秦腔有极为真切、生动、深刻的印象和认识。

    秦腔产生于秦地。所谓秦地,是个历史性概念,指以陕西为中心包括周边一些省区的广大地域。在这一地区,秦腔是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不过,作品虽以“秦腔”为题目,但真意乃在写秦人,写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两千年前,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讲:“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实际已指出地理环境和地域性族群的性格、方言民歌乃至音乐之间血脉相通的关系。正如听了长调就懂得了内蒙草原的马背上的民族,欣赏越剧就如同徜徉于江南水乡,由秦腔特别是贾平凹笔下的秦腔,我们活生生地感受到了秦地人刚烈、粗放、坚忍的族群气质,体认到他们精神上自满自足的生存状态。

    作者能够把原汁原味的秦腔文化表现出来,打动、感染每一位读者,首先是自己在感情上的认同——他爱这八百里秦川,他喜欢朴厚火爆的秦地乡亲,因此他满怀激情地为 “秦腔文化”呐喊、辩护,甚至不惜拉来他种文化做反衬。其次是他的眼界、态度:爱而能入其中,观而能出其外,所以在看似平实的笔墨里潜含着机趣与幽默,呐喊、辩护的同时也有调侃。另外,特别应指出的是作者特有的文字表现力。贾平凹在本文中使自己的文字风格与秦腔的高亢火爆、猛烈粗粝相一致,文章质朴而不失精彩。

    贾平凹是文章高手,他能把传统的古文、农民方言口语、现代白话文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于拙朴平淡中有传神生动的精妙刻画和不动声色的幽默夸张。在这些看似技巧的东西背后,其实有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艺术通达洞明的理解。平和宁静的思想心境、朴素自然的生活态度、顺势守拙的人生智慧——达到这样的境界,文章自然就是好的了。这就是贾平凹散文所以高明的奥秘所在。

    艺术特色

本文在叙述视点上,与传统散文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散文为了表达作者情感和思想,主要将外在境物作为个体情感投射对象,所以通常采用内视点结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染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色彩,写的是景物,表达的仍是主观的情思,而本文所采用的叙述视点则为与之相对的外视点方式,它是以阔大的视野,在一定的审美距离下表现外在世界,表现富于文化积淀的民族生存状态。本文对秦腔和秦地风俗的描绘据于一个较为高远的视角,作者就像在高山之颠俯视这块广阔的生存空间一样,如文中对秦腔历史悠久原因的描述,就是一段极其概括面又极为生动的外视点描写。这里没有固定的视点,描述的又都是秦地人共有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性,“当老牛木犁疙瘩绳,在田野已经累得精疲力尽,立在犁沟里大喊大叫来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关关节节的困乏便一尽儿涤荡净了”,这里的情景是具体的,但主角可以是任何一个秦地汉子。相应地,本文的抒情主体“我”在文章中极少出现。即便在文章中间的第五小节出现一次,也只是一段极其概括的描述,而大多数场合,“我”都隐退到背后,叙述其实是以复数“我们”的视点和方式展开。

所以,文章所展示的是如中国画一样多视点景观,所有的秦地生活景象,秦腔在秦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同时呈现在画面之中,不论是轰轰烈烈的群体场面,还是妙趣横生的私人细节,都在作品中以平静、从容的语调加以叙述,又在平静从容中获得一种深沉、凝练的历史崇高感和史诗般的韵味。 

 

阅读思考题

1.  简答《秦腔》的主题意蕴。

2.  简析《秦腔》叙述视角的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