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戏剧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茶馆》赏析
 
     

                                        

               《茶馆》剧照

 

当代话剧的丰碑

                                       ——《茶馆》赏析

 

《茶馆》(三幕话剧),发表于《收获》1957年创刊号上。是老舍在“双百”方针鼓舞下,创作的一部杰作。收入《老舍剧作选》。也是我国当代具有世界性深远影响的优秀剧作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怀着满腔热情投身于新的文化建设事业,表达着自己所能体会到的解放感与新生感。老舍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到了戏剧创作方面,从1950年到1966年,他先后创作了20多部剧作。《茶馆》就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三幕戏的历史背景与主题   《茶馆》全剧共三幕,描写了三个被埋葬的旧时代,反映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近五十年的变迁史。第一幕:“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是清末统治最黑暗的历史时期。当时,政治极端腐败,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弄得国家岌岌可危,民不聊生,而洋人的势力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明显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了。第二幕:民国初年,袁世凯斯后军阀混战的历史时期。帝国主义为了扩大侵略,挑动军阀互相厮杀,广大人民进一步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第三幕: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倒台前的历史时期。抗战的胜利给人民带来了希望,而政府却没有为人民着想。国民党接收大员在北平横行无忌,物价飞涨,特务横行,广大人民更难生活下去,就连最善于应付的王掌柜,也被鼻自缢。但曙光已经出现,康顺子等人相继投奔“西山”,预示着生活及将要发生的巨变。

剧中的“裕泰茶馆”,实际是旧北平、旧中国的一个缩影。在混乱动荡的半个世纪中,通过“裕泰茶馆”这个窗口,完全可以清楚地看到:旧中国的政权虽然几经更迭,可无论是哪一种,其卖身投靠帝国主义、榨取人民血汗的罪恶本质,都丝毫不会改变。作品正是通过解剖“茶馆”的变化,解剖进出“茶馆”的各色人物命运的变化,无情地揭露了旧中国的腐朽与黑暗,猛烈地抨击了清王朝以及新、旧军阀的反动统治,有力地鞭挞了帝国主义强盗对我国的残酷掠夺。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生活,并且透露了黑暗已经到了尽头,光明就要来临的征兆。 

人物形象   《茶馆》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剧出场的人物有七十多人,有名有姓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这些人物大多个性鲜明。其中,以王利发、秦二爷(仲义)、常四爷等三人的形象最有影响。

王利发是“裕泰茶馆”的掌柜,是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他是一位精明强干的小业主形象。首先,为了生存与温饱,他一直信守顺民哲学,从不招惹是非,对太监、资本家、新旧军阀的狗腿子、特务、大兵……,一概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陪笑脸、说好话。但一切恶势力的人物,也都无休止地上向他敲诈、勒索,使他穷于应酬,疲于奔命。其次,在茶馆的经营上,他能够吃苦耐劳,勤于操持,每天早起晚睡,亲自送往迎来,而且还是一位善于追赶时代潮流的“圣之时者”,能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调整茶馆的经营方向,使“裕泰”茶馆在北京的茶馆业已十分萧条的情况下,得以勉强维持。第三,就个人品质而言,他还是善良而有正义感的人.在自身还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收留了康顺子母子;为掩护青年学生免遭逮捕,他不得不咬紧牙关解囊相助。这些都说明了他具有中国人的良知,然而他的下场是走投无路,被逼自尽。

   王利发的悲剧启示人们,在吃人的旧社会,靠本分、善良、委曲求全、逆来顺受,是不会得到安宁与温饱的。他的遭遇不仅唤起人们对吃人的旧社会的憎恶,而且使人清醒地认识到它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取向。为了迅速结束这样的年代,人们就必须起来与它进行斗争。王利发最后能够嘲笑国民党党辊,依然命令儿媳、孙女去“西山”,追寻参加了游击队抗大里,说明了他的觉醒,同时也预示出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群众都必然要走的一条生存之路——革命斗争的道路。

常四爷,也是贯穿全剧的人物之一。是一位富有爱国反洋意识的“旗人”。他属于统治阶级营垒中的一员,有铁杆庄稼 (吃皇粮)的保障,可以衣食无忧,但他并未因此就昧着良心说违心的话、办违心的事。当看到洋人的势力横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等现实时,他十分感慨地说:“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其实他并非希望大清真的灭亡,而是忧国忧民的慨叹。

就其性格而言,他倔强、正直、富于同情心。对于那些横行乡里、飞扬跋扈的人,他敢于顶撞、讥讽;对于弱者、贫者,又能慷慨解囊、扶困救危。就是到了民国,随着满清得倒台,他再也没有铁杆庄稼(吃皇粮)的保障了,他没有像其他那些“旗人”那样,靠变卖家产为生,而是自己在城外买了一块地种菜,靠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他的性格,饱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许多美好品德。

秦二爷(秦仲义)是一位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秦家本是北京城数一数二的大财主,家里有很多金钱和房产。他完全可靠着祖上的财产,吃喝玩乐一辈子,但是面对国弱民穷,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他决心搞实业救国,变卖了家里所有的房产、地产,办了个“顶大顶大”的工厂,但是,在那黑暗的、腐朽的时代,他的努力最终只智能化成泡影。当他从自己亲手办的工厂被赶出来时,只带了签支票用的金笔和在工厂门口捡到的两个螺丝帽。他对王利发说:“人哪,有钱就该吃喝嫖赌,决不能做好事,做好事绝没有好下场!”他的失败有力地证明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靠实业救国是行不通的。

    其他人物,如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唐铁嘴等人物及其后代的出场,形象地反映了旧社会政权的更迭,其本质不变的事实。因为不管哪个朝代,他们都照样欺凌良善,照样干着危害社会、危害人民的罪恶勾当。

艺术成就   作为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集中体现了老舍剧作的风格。首先,剧作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展示了历史反战的必然趋势,但是它却没有选取重大的社会题材,没有去描写中国近戊戌变法以来的重大实践和重要的人物,而是通过“侧面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的方法,通过“裕泰”茶馆的兴衰来展现的。茶馆作为社会的一个“窗口”,就是一个小的社会。通过它的每况愈下,最终为黑暗所吞没,展现出一个时代不如一个时代的历史事实,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

其次,剧作突破了传统的戏剧手法,不求故事情节的连贯,矛盾冲突的紧张激烈,而是采取了“人像展览式结构”,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的命运、沉浮,来完成作品的主题。剧作所反映的内容,时间之长,跨度之大,人物之众多,都是话剧创作中罕见的。在全剧出场的70余个人物中,有名有姓的就多达50余人。对这样多的人物,作家采取了主要人物有壮到老(如王利发等),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如刘麻子、唐铁嘴等);每一个角色都说自己的事儿,又和时代结合起来;无关紧要的人物,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而且剧种的各色人物哪怕只出场一次,只有三言两语的台词,也都对深化作品的主题,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三,作品还比较集中的体现了老舍剧作的民族风格,充分发挥了作家熟悉旧社会、擅长写北京市民生活的特点,具有浓郁的“北京味儿”。剧中的人物都是地道的北京人,其性格特点、心理状态、精神气质、语言习惯都是我们民族在特定时代的产物;而环境则是典型的北京茶馆,茶馆的陈设、布局,人物间的对话,都是地道的北京味儿。尤其是作家还把曲艺这种民族的艺术糅进剧作之中,不仅有机地介绍了剧情,解决了时间跨度大等难题,更增加了我们民族艺术的表现力。

第四,《茶馆》写得虽然是历史题材,但作者是立足于今天来反映过去的,因此,蕴含着强烈的新旧社会的对比。作者让在人们看到往昔苦难的同时,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热爱我们的新社会。这同老舍建国后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样,出发点仍然是歌颂社会主义的光明。

 

阅读思考题:

1、《茶馆》三幕戏的内容。

2、分析王利发、常四爷、秦仲义形象。

3、《茶馆》的艺术特色。

 

网络资源:166.111.27.131/novels/theatry/teahouse.html - 78k

          www.sogou.com/c006/c006023031027006001.html - 24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