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诗歌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重读<圣经>》赏析
 
     

                                                            

 

悖谬年代的历史实录

   ――《重读<圣经> 》赏析

  

主题意蕴

1970年,诗人正被下放至湖北咸宁文化部干校——即本诗副标题所谓的“牛棚”——劳动改造,在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现实处境中,他不可能直接喊出对于那不公正的世道的抗议,甚至连私底下用明白的语言写下这种抗议都会带来危险。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写下了《重读<圣经> 》一诗,实录了一段悖谬的历史和内心深重的苦难,借用比喻的方式,通过对圣经故事中的世道和人物的评价,来表现作者对现实人生的批判,以曲折、含蓄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人生的种种看法。

作品分析

在干校劳动期间的一个深夜,诗人备感凄清,披衣起床,“点起了公元初年的一盏明灯”,翻开儿时和青年时期就不断有人热心劝导阅读、而自己一直不放在心上的《圣经》,本想聊以排遣愁绪,不料一下沉人联翩的奇想中,想起了为人类受难的“人之子”耶稣和有关的人与事,并用来与当今的处境对照。现实的悖谬和生存的苦难使他“一下子忘乎所以,仿佛变成了但丁”,因为在《神曲》中,诗人但丁走向的“炼狱”之门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到了这里一切希望要放弃。在本诗最后一节,诗人背转身去说:“无论如何,人贵有一点精神。/我始终信奉无神论:/对我开恩的上帝——只能是人民。”在那个年代迷蒙一片的现代造神运动和蒙昧主义的时代气氛中,诗人对历史的主宰力量——人民——依然保持着可贵的、清醒的意识。高度浓缩精练,富于奇想,反讽警策,似漫不经心的句中包蕴了很深的思辨力。

艺术特点

本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采用了比喻、暗示、反语等多种手段。

在本诗的艺术构思上,作者以干校夜读《圣经》的情景作为诗歌的结构主干,本身就体现了比喻和暗示手法的结合。“夜读《圣经》”首先是一种写实,其次“夜”又是现实世界与鬼魅世界的相互交融的时空,在“夜深人静”时,诗人借助于《圣经》进入“公元初年”的那个“神鬼”共处的世界,在情景的转换上显得自然;再者,深深的“夜”和《圣经》中的世界,也是一种比喻和暗示,它喻指当时社会现实,并借助于这个非现实世界,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批判。

在这里,摩西和沙逊也好,大卫和所罗门也好,都似乎是一个替代的名词,作者分明是用他们来喻指现实当中的各种人物。而从他对基督的评说当中,我们不但能感觉到他对受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还能体味出他的某种隐约的自许,他复述了基督罹难前的那一句低沉的呻吟,这当中显然也流露出诗人自己的一种难以摆脱的迷茫,但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希望和期盼,“且看淡月疏星,且听鸡鸣荒村,/我不禁浮想联翩,惘然期待着黎明……”。

至于接下去他对罗马总督和犹大的佩服和同情,更是在运用反语手法,仿佛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愤激之情,不说反话就无法再保持那种把被比喻的东西藏在诗后的抒情方式。随着作者一一历数那些圣经故事中的人物,我们感觉到他对当时现实的批判情绪逐渐强化,到那四行从“今天”起首的诗句,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虽然用的还是比喻的说法,但那愤激之情已经是溢于言表了。

这种比喻的方式赋予这首诗一种从容的意态,诗人不慌不忙地让思绪进入圣经中的世界,最后又在高潮之后干净利索地返回牛棚中的寂静场面,情感的起伏相当自然。又因为一直用的是暗示,所以作者对现实的批判也显得比较含蓄,能给人回味。

另外,本诗在遣词用字上也十分注意仔细斟酌,诗歌的形式也相当整饬,每节都有长短大致相仿的四句组成;对韵律节奏也刻意讲究,全诗基本上以二四间行押韵,这更是此诗明显的特点。

阅读思考题

    1.结合《重读<圣经>》一诗的写作背景,简答其主题意蕴。

2.简析《重读<圣经>》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