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当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唐山大地震》赏析
 
     

                           

 

        难忘的历史记忆                    

      ——《唐山大地震》赏析

《唐山大地震》是钱刚“全景式”报告文学的代表作。最初发表于《解放军文艺》19863期,同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荣获1985——198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唐山大地震》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省,曾多次修订、再版,并被译成英文、法文向国外介绍。2005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纪念版”。

   报告文学在“文化大革命”后得到了迅速而长足的发展。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涌现出了徐迟的《歌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黄刚的《亚洲大陆的新崛起》、理由的《扬眉剑出窍》等一批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回应和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随着报告文学创作的多方探索,在80年代中期前后,长篇报告文学和“系列报告文学”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视野宏阔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如胡萍、张胜友的《中国大串连》、麦天枢的《西部在移动》、苏晓康、张敏的《神圣忧思录》、王立新的《毛泽东以后的岁月》、袁厚春的《百万大裁军》等等。这些作品都从宏观的角度对某种社会现象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力图从中挖掘出其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个更为宏观的评价和把握。钱刚的《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篇有影响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

作品内容与主题   1976728日凌晨,北京时间三时四十二分五十三点八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仿佛四百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十六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

在朦朦大雾中:唐山火车站,东部铁轨成蛇形弯曲,其轮廓象一只扁平的铁葫芦。

  开滦医院七层大楼,成了一座坟丘似的三角形斜塔,顶部仅剩两间病房大小的建筑,颤巍巍地搭斜在一堵随时可能塌落的残壁上,阳台全部震塌,三层楼的阳台,垂直地砸在二层楼的阳台上,欲落未落。

唐山第十中学那条水泥马路,被拦腰震断,一截向左,一截向右,错位达一米之多。

……

  更为惊心的是,在“7.28”地震地裂缝穿过的地方,唐山地委党校、东新街小学、地区农研所、以及整个路南居民区,都象被一只巨手摸去似的不见了。一场大自然的恶作剧使唐山面目全非,桥梁折断,烟囱倒塌,列车出轨,七零八落的混凝土梁柱东倒西歪,落而未落的楼板悬挂在空中,到处是断墙残壁……

  浓浓的大雾中,听不见呻吟,听不见呼喊,只有机械的脚步声,沉重的喘息声,和路边越堆越高的尸体山!头颅被挤碎的,双脚被砸烂的,身体被压扁的,胸腔被戳穿的……最令人心颤的,是那一具具挂在危楼上的尸体。有的仅仅一只手被楼板压住,砸裂的头耷拉着;有的跳楼时被砸住双脚,整个人倒悬在空中。这是遇难者中最敏感的一群,已经从酣梦中惊醒逃生,然而他们的逃路却被死神截断。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三层楼的窗口已经探出半个身子,沉重的楼板便落下来把她压在窗台上。她死在半空,怀里抱着孩子,在死的一瞬间,还本能地保护着小生命。随着危楼在余震中颤抖,母亲垂落的头发在雾气中拂动。

  形形色色的人影,在灰雾中晃动。他们惊魂未定,步履踉跄,活象一群游梦者,恍恍惚惚地被抛到一个陌生的星球。他们一切都麻木了,泪腺、声带,传导疼痛的神经系统都麻木了。谁也想不到会有这场规模如此浩大的劫难,他们无暇思索,无暇感觉,甚至来不及为骨肉剥离而悲恸。

  太阳出来了。当这轮火球象往常一样高高悬挂的时候,浓雾——这片浓极的濒死的浓雾开始在炽热的强光照耀下慢慢变薄,散去。昏迷中的唐山即将苏醒,当浓雾即将散尽的时候,惊恐的人们忽然发现两只从动物园逃出来同样惊恐的狼,它们相依着,站在远处黑色的废墟上,孤单地睁着惊吓的眼睛,余悸未消地喘息着。突然它们纵身一跳,箭一般的蹿向凤凰山顶。断崖前,它们终于站住了,石雕一般。面对山下整个破碎的唐山,面对这样一片无边的废墟,面对这样一片灾难的海洋,它们发出酷似人声的凄厉的嗥叫。

7.28”的清晨残雾以及这充满恐怖的狼嗥,久久不散……

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重要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

作品真实地再现了1976728日使拥有百万人口的唐山市毁于一旦的大地震,描绘出了一幅属于唐山,也属于人类的“728”劫难日的全息摄影图,为历史留下一部关于大毁灭的真实记录。报告文学共分七章。第一章蒙难日“728 ”,揭开地震发生时惨绝人寰的幕帘;第二章“唐山——广岛”,展现了唐山人民在大劫难面前抢救生命的战斗。第三章“渴生者”,叙述了一批在绝境中顽强求生而创造生命史上奇迹的人们;第四章“在另一个世界”,叙述了那些具有特殊身份、处于特殊情境中的人的故事:外宾、囚犯、精神病患者、盲人、列乘客等;第五章“非常的八月”,披露了灾难中出现的令人不愉快的事;第六章“孤儿们”,讲述了灾难中的幸存者——孤儿们的遭遇;第七章“大震前后的国家地震局”,探寻、总结了唐山悲剧的原因。

艺术特色  《唐山大地震》不仅是钱刚的代表作,也是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全景式”报告文学作品的典范。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色。

首先,作品以宏大的规模和气魄、全景式的再现了唐山大地震——人类历史上灾难深重的一页。唐山大地震,是迄今为止四百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重要最悲惨的一页,造成了24万人的死亡,16万人的重伤,导致一座重工业城市在瞬间夷为平地,直接经济损失在100亿元以上……。作者不仅当年曾亲赶赴唐山参加过抗震救灾活动,亲身经历过地震发生时唐山地区犹如经受了战争一般的深重劫难,而且在事后,又以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访谈,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当时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种种表现;着重描绘勾勒出各种性格、各种身份的芸芸众生在灾难来临时的惊恐与镇定、怯懦与无畏、卑劣与崇高、猥琐与壮烈;并追溯了地震前后扑朔迷离的事实与现象,反思了人类在现代化过程中究竟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等终极问题。使作品真正成为“一部镌刻在地震废墟上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类和民族自身的哲学启示录”,“一部属于唐山人民也属于人类的‘728’劫难日的全息摄影图。”

其次,作品在叙述和艺术技巧方面同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写作中大量地运用了相关的资料、当时相关的新闻报道与幸存者的口述实录等材料。不仅更为准确地说明了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还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各种表达方式和表现技巧,注意将叙述、抒情、描写、议论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磅礴的气势和厚重的韵味。如在作品的结尾处,作家在对大地震进行描述之后,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做出的总结,指出:“希望大地震的‘惨史’永远不被遗忘”,人们应牢记着惨痛的教训,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高度警惕和理性的整体防御”。                          

 

阅读思考题:

1、分析作品的主题。

2、作品的艺术特色。

网络资源:www.cchere.com/article/805068 - 12k

         www.cnool.net/tianyige/collect/tsddz.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