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只有在自由的环境里才能发挥极致
――《黄鹂――病期琐事》赏析
主题意蕴:
《黄鹂——病期琐事》一文写于1962年4月,却直到1979年才将其发表,同年收入《晚华集》。散文通过作者在养病期间对黄鹂鸟的一系列观感的回忆与描叙,表达了对美的事物的倾心与赞美,对无视和残害美的行径的谴责,同时,又体现了作者对美的本质的深切理解,揭示了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一个知识分子,尤其是从事艺术美创造的作家、艺术家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诚愿望。
作品分析:
本文先是从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娓娓道来,随意亲切,虽然并没有正面描绘黄鹂鸟,但处处渲染、衬托出黄鹂鸟的美丽,这是虚写;然后作者通过对四个与黄鹂鸟有关的生活场景片段的记叙,多侧面、多层次地揭示美的含义。
作者首先回忆了在抗日战争的战火间隙中第一次见到黄鹂鸟时所感受到的魅力,并且着力描绘了它的“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和刹那间呈现的奇异的美,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已隐含了作者的深意:战争时代的烽火硝烟,与这种神奇般闪现的美丽生命的反衬对照,本身就是对和平、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通过作者在养病期间所亲历的几个生活片段,并通过“穿皮大衣戴皮帽的中年人”猎鸟故事的穿插对比,表达了对无视和残害美的事物的行径的谴责。黄鹂的叫声给病中的作者带来精神上的慰藉,给人带来美的愉悦,而在不具备审美眼光的人看来,黄鹂只不过是一种可以猎杀的鸟类。在这一点上,作者的病友老史和那位穿皮大衣的中年人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作者对病友多了一份宽厚之心,而对后者的劣行,则在平静语言中蕴含了极大的愤怒和谴责。
文章并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再次宕开笔去,通过一次“逛鸟市”时所见到的被拴住的黄鹂鸟的凄惨神情的描写,第三次写到了黄鹂鸟,这是被束缚、被囚禁的“美”,美已经失去了灵性,实际上也就荡然无存。
文章然后又将这一场景与另一次所见到的太湖之滨天阔任飞的极致之美相对照,这是第四次写到黄鹂鸟。在对比中揭示了美与自由的相依相存,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的哲理,从而曲折地表达对一切掳掠、束缚和扼杀美与自由的事物的批判和谴责,以及作为一个作家、知识分子对自由宽松的创作环境的真诚向往。
艺术特点:
本文的构思看似自然、随意,而实际富于匠心。作者于平易近人处入笔,通过日常生活画面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主题,文章四次在不同的场合写到黄鹂鸟,看似娓娓道来,其实层层递进,从不同的侧面揭示美的本质和意境。
文章还不露痕迹地引用对比、白描、渲染和烘托的艺术手法,来表现丰富深刻的主题。文章开头的童年回忆,是以虚笔渲染黄鹂鸟的神奇和美丽;第一次写抗战时见到黄鹂鸟,是通过它的声音和色彩,以及稍纵即逝的形态来烘托它的美丽;第二次写猎鸟的场景,用的是白描手法,通过疗养院具体场景,以及与友人“老史”的对话的具体描述,写黄鹂鸟虽然不曾被枪杀,但受惊而逃,突出了它的灵性;最后两次写到黄鹂鸟的不同处境,是明显的对比手法。
另外,文笔朴素、含蓄,语言简洁、雅致,而又带有诗情色彩,在质朴、自然间,蕴含深长的意味,也是本文一个艺术特色。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黄鹂――病期琐事》的主题意蕴。
2.
简析《黄鹂――病期琐事》艺术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