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青《创业史》
1960年第一版 |
柳青(1916~1978)陕西吴堡县人。原名刘蕴华,出生于农民家庭。曾先后在佳县、米脂、绥德、西安等地求学。1935年在西安读高中时,“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发生,担任学生刊物《救亡线》编辑。“西安事变”后,担任学生联合会刊物《学生呼声》主编。1937年担任《西北文化日报》副刊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 5月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次年到部队,担任教育干事、新闻记者等职。1940年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工作。其创作道路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一)1934年至1942年,是其早期创作阶段。曾陆续发表《地雷》、《一天的伙伴》等短篇小说,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积极支援前线、踊跃参军、英勇抗战的革命精神,具有较浓郁的生活气息,但还流于表面化、缺乏感人的艺术力量;(二)《讲话》发表后至建国初期,是其创作的转折阶段。1943至1945年,他到米脂县农村基层工作。经过长期农村生活的磨练和实践,不仅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创作上也有了重要的进展,先后创作了长篇小说《种谷记》和《铜墙铁壁》;(三)1952年至“文化大革命”,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为了保持与现实生活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柳青于1952年离开北京,率领全家回到陕西老家长安县皇甫村落户。他兼任中国共产党长安县县委副书记,不是作为一名作家,而是作为直接的参与者,全心全意地投身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的生活素材。这使他的生活和创作都进入了新的阶段。先后出版了散文特写集《皇甫村三年》,中篇小说《狠透铁》。1959年又创作出版了标志着其思想、艺术全面成熟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被认为是“十七年”中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文化大革命后,柳青又抱病整理出版了《创业史》的第二部(第二部上卷于1977年出版,下卷于1979年柳青逝世后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