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光慈精选集》 |
激情宣泄的爱国情感
——《哀中国》赏析
1924年夏,蒋光慈从莫斯科回国,无边的、浓重的黑暗使他原先在苏联留学时那种欢欣的、嘹亮的歌喉喑哑了。从此悲愤难抑,长歌当哭就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哀中国》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主题:《哀中国》闪烁着革命的思想、真诚的激情,义正辞严地控诉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暴行。诗人的思想,在那黑暗如磐的年代里犹如闪亮的火炬和战斗的鼙鼓,勇敢、坚定、振奋人心。同时,诗歌灵活自如地运用了大量的叠句、对句和排比句,加上每节句数相等的排列格式,一节—韵的声响,这就使得全诗格外具备了—种澎湃激荡的声势,较好地表现了诗人痛苦忧愤的情感。
分析:全诗六节。第一节,诗人用对比转折的格式哀叹祖国:“蜿蜒”的江河发“悲音”,“郁秀”的山岳“寥落而惨淡”。哀叹建立在“俯瞰式”的扫描上。第二、三节,哀叹深入一层,具体展开了祖国的苦难和黑暗:“外邦”步步进逼,“军阀”“互相攻打”,“政客”“图谋私利”。在这概括的描述中表达的理念却十分明白: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官僚政客都是罪魁祸首。第四、五节,思想更进一层,先从横的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危急后果:像高丽、印度—样的“亡国之惨”迫在眉睫;后从纵的历史的岁月追索这种局面中民族性格的病态:“而今全国无声息”,“熙熙然甘愿为奴隶”。诗歌由上两节的现象描述转入到纵横结合的原因与结果的探索分析。最后—节,除了呼应第—节再次哀叹并内省外,预言了中国的未来:“不相信你永远沉沦”,“无重兴之—日”。诗歌思想从前几节的现实转向将来,又推进—步,表达了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完成了题旨。
与此同时,诗歌还有一条主体抒情的线索贯穿全诗各节。在诗的各节都有诗人站出来直接抒情的句子:第—节,诗人用了“我的悲哀……”这样的叠句直呼心中的哀叹。第二、三节,诗人在两节的后三句抒发了他对中国人“颓唐”的不满和对现状的“心头寒”。第四节,在揭示亡国之忧后,表明自己要“唤醒同胞的迷梦”,洗他们的“懒骨”的愿望。第五、六节,诗人发出了“为中华民族三叹息”。《哀中国》既有对“你”——祖国的描述,又有“我”——诗人的直接抒发,不足的是这两条线索尚未取得水乳交融般的效果。
艺术特点:《哀中国》作为一篇早期政治抒情涛,显示了蒋光慈——一个最早开拓者的成就与不足。诗歌流露出强烈的爱憎情感,激情宣泄地呼唤革命,愤怒的现实批判取代了美妙的理想追求。这种现实主义的,充满阳刚风格的诗风对“五四”湖畔诗派、小诗派及新月诗派的温婉、绮丽,书写个人情感的诗风是一个有力地反驳,同时对郭沫若开拓的雄浑的现实主义自由体是一个补充。但有时也存在着思想性大于艺术性,标语口号化的倾向。毫无疑问,在诗歌发展史中,这些成就与不足对于后来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思考题:
1、简述蒋光慈诗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2、简述《哀中国》的主题。
3、结合《哀中国》谈诗歌中的情感线索。
网络资源:蒋光慈文集: http://www.my285.com/xdmj/jg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