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小说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阿Q正传》赏析
 
     
鲁迅小说《阿Q正传》书影

                        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  “精神胜利”的悲剧

     ——《阿Q正传》赏析 

鲁迅的小说以短篇为主,《阿Q正传》是其唯一的一部中篇,也是公认的鲁迅小说代表作,主人公阿Q已经成为了世界人物画廊里具有独特光彩的人物形象。小说一共九章,连载于192112月到19222月的《晨报副刊》上,署名巴人,本是为《晨报副刊》的“开心话”专栏而作,后来由于作品的忧愤深广和影响之大而被移到了“新文艺”专栏,最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中结集出版。

作品分析:

人物形象: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流浪雇农典型,性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来看,他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流浪雇农形象,处于未庄的最底层,“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染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其次,从思想上来看,深受封建观念的侵蚀和毒害,具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等特点,有着不少符合圣经贤传的思想意识:如“不肖有三,无后为大”、“严于男女之大防”、“女人是祸水”等,也很有排斥异端――如小尼姑和假洋鬼子之类――的正气和守旧的心态。第三,具有落后的革命观。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阿Q本来是反对革命的,但是当现实的阶级压迫将他逼到绝境、辛亥革命的浪潮又已经波及未庄时,从阶级本能出发,却也终于产生了“要投降革命党”的愿望,成了未庄第一个起来欢迎革命的人,只是,他对革命的理解仍然是十分的幼稚、糊涂、错误的,这突出体现在他在土谷祠做的那个梦里。在阿Q关于革命的幻想中,鲁迅暗示出了中国3000年来社会动荡变迁的本质。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在长期的“合作”中养成了近乎相同的处世原则和行为规范,所谓的革命不过是改变一下各自的位置,而那一套支撑这个社会的观念是一样的。鲁迅清醒地看到,不但秀才,假洋鬼子是革命的破坏者,被压迫的阿Q如果不经过思想启蒙的洗礼,也必然会使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转变成“皇帝轮流做,今日到我家”式的历史轮回。第四,“精神胜利法”是阿Q形象及思想的核心内容和突出特征。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是指缺乏平等意识的弱者在强者面前得不到物质上的胜利,得到的只是欺侮和压迫,又无法以自强的行动去争取这种胜利,只好采用一种虚妄、想象的精神安慰来缓解和冲淡自己心灵痛苦,在“心造的幻影”中,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这种精神胜利的方式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麻醉,具有妄自尊大、欺软怕硬、麻木健忘、自欺欺人、自我解嘲、自甘屈辱、自轻自贱等特征,阿Q便是这种病态心理的典型代表,所以“精神胜利法”也叫“阿Q主义”“阿Q性”“阿Q相”。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受传统的封建文化思想(主要是封建等级观念)的统治和浸染,缺乏起码的平等意识和独立的人格,这是形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基本思想根源;二是个人地位悲惨,又无法超越,为了生存,不得不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麻痹、自我欺骗。阿Q的整个既成思想观念的形成不是出于他本身的自然欲望和要求,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是受传统封建文化思想的统治、浸染和毒害的结果,他的本能欲望和他的一切思想观念没有任何的关系,并且常常处于严重对立的状态中。

主题:《阿Q正传》的不朽思想价值主要在于它高度概括地表现了在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让人们痛切地感受到了改造国民性、进行全民性的新文化启蒙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此外,通过对阿Q的遭遇和阿Q式的革命的描写,鲁迅还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之所以归于失败的历史教训。未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假借这个小镇,鲁迅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表面的动荡及本质上的凝固。小说前六章,在赵太爷和阿Q的冲突发展中、在阿Q对革命态度的转变中揭示了当时农村阶级矛盾不断深化和激化的趋势,后三章,通过对阿Q走向末路的描写,揭示出了辛亥革命的悲剧:应该成为革命对象的统治阶级在革命到来时,迅速地把持了革命,不仅仍然执掌着政权,而且还骤然大阔,发了革命财,而应该在革命中得到解放的农民却依旧是任人宰割的奴隶,革命没有真正唤醒民众,并未觉醒的民众糊里糊涂地参加革命,又糊里糊涂地被杀;而且可以想象,阿Q即使参加革命并执掌了政权,他那样的落后的革命意识又将导致“革命”成为何种性质!《阿Q正传》要告诉人们的是:阿Q式的革命和杀害阿Q的革命,都只能使中国一天一天地“沉入黑暗”;中国迫切需要真正的革命,而要使真革命获得胜利,首先需要的就是一场思想革命和在思想革命的启蒙之下觉醒了的人民。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阿Q形象是说不尽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他,都能有着自己的独特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而这是由作品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

艺术成就:

《阿Q正传》具有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成功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阿Q形象。其次,结构上,横向描写和纵向发展两种方法相结合。前六章,侧重用的是横向描写,从各个角度,对阿Q的性格和命运进行剖析,散点透视般地以一个个小故事、小的生活片断陆续揭示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刻内涵;后三章,侧重用的是纵向描写,通过描写辛亥革命后阿Q出于朴素的阶级本能对革命产生了朦胧的向往、他的这种革命观的局限性、以及他想革命而赵太爷、假洋鬼子等人却不让他革命,最后还死在了所谓的革命党的手里,被当作劫匪杀掉的过程,层层深入地揭示出了阿Q命运的悲剧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第三,表现手法上,形喜实悲,悲喜剧的艺术手法相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阿Q悲剧命运和他喜剧性格相结合;阿Q的悲剧命运和统治者的喜剧行为相结合;辛亥革命的悲剧和阿Q革命的喜剧相结合;辛亥革命的悲剧和反动投机者的喜剧行为相结合;辛亥革命自身悲剧的结局和喜剧行为相对比等。作品这种形喜实悲的悲喜剧色彩,正是作品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四,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以讽抒情。鲁迅将思想启蒙者的高度热情转化为了对阿Q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辛亥革命中途夭折的无比痛惜以及对赵太爷、假洋鬼子之流凶残暴虐、横行乡里的极端憎恶和鄙视。他把一颗火热的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坎里,以犀利的解剖刀冷峻地解剖着一切,在讽刺的背后处处隐含着作者改革社会重铸国魂的革命热情。第五,语言诙谐生动、准确传神,显示出了鲁迅高超的语言艺术。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在人物对话方面,有时尽管是很简单的几句话,也能准确地表现出人物的身份、教养和凸现人物独特的精神面貌。

 

[阅读思考题]  

1、    简析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

2、    简析小说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特征。

3、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的思想价值及改造国民性主题。

4、    结合作品论述小说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