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从文小说集《边城》
|
人性美的孜孜探求
乡土挚爱之情的生命赞歌
——《边城》赏析
沈从文以湘西为题材的小说在现代乡土小说中别具一格,独具风姿。他带着浪漫的牧歌情调到湘西世界中寻找田园诗,以抒情的笔致将湘西人织入“梦幻”的氛围。写于1934年的中篇小说《边城》,便是一部充溢着浓浓湘西乡土味、乡土情的佳作。
思想内容:《边城》中作者以清丽的笔触,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的爱情悲剧。小说达到了乡情风俗、人物命运、人物形象三者完美和谐、浑然一体的境界。作品没有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风格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如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让读者低徊沉醉,流连忘返。《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之境。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沈从文在渲染大自然的美的同时,更赞美了生活在这儿的纯朴的人们的人性美。这里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图财害命的金钱交易,没有尔虞我诈、逢场作戏的官场交易,有的只是纯真的友情、真挚的关爱。通过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人间美好、善良和友爱的愿望。自然美与人性美将读者带入一个美好的世界,让读者在领略湘西风土民情的同时,接受美的洗礼与熏陶。
人物形象:老船夫——主人公老船夫忠厚老实,重义轻利,一副古道热肠。几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不计报酬,不贪图便宜,“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以给人方便为乐。真诚的老船夫同时获得了人们对他的关爱。卖肉的不肯收他的肉钱,水手们送红枣给他,小商贩们送粽子给他。这种超越阶级关系、金钱关系的乡邻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少见的,但沈从文却通过这种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蕴含的美好的人性。
翠翠——女主人公翠翠是《边城》魂之所在。她成长于重义轻利、安信自约的淳朴风气中,又得山川灵秀,秀外慧中,自然分外绰约动人。作者没有着意地描写她的外貌,而是用“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烘托出翠翠惊人的生动与活泼,展现出她身上弃绝了世俗尘埃的纯真与清新。她沐浴着自然的雨露,和着自然的节奏生长。当她逐渐长大成熟遭遇爱情时,她也表现出一种完全顺乎其自然的状态。翠翠的爱情故事,没有激荡人心的情节,只有情窦初开时的少女的若断若续的情绪,若有若无的心境,似梦似幻的氛围,这是自然和生命诗化的表现。翠翠犹如山间流淌的一缕清泉,从未受到城市文明的污染,成为“边城”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忧郁的审美基调及意义:作者常说:“美丽总是愁人的”。《边城》的基调是忧郁的。这种忧郁不是作者故意用笔写出来的,而是自然而然从作品中流淌出来的。读完之后,只感到遍布于全身的怅惘,却找不到它的痕迹,即“中国式的忧伤”,无迹可求却又无所不在。翠翠的父母因为爱而双双殉情,一身好水性的天保因得不到翠翠的爱而葬身鱼腹,傩送因为哥哥的死与老船夫产生隔膜、误会,后终远走他乡。老船夫因担忧翠翠的命运,以致身心交瘁,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气绝身亡。象征着当地风水的白塔倾塌了,只剩下翠翠这只“孤雏”无望地等待着情人的归来。
然而,作品的忧郁色彩不仅没有削弱作品的魅力,反而增加了作品的厚度。通过人物的种种悲剧,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寄托。他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把握人生命运,一代又一代承继着悲凉人生命运发出深深的感叹。与此同时,作者本人也抒发出一种从自然存在到自由追求路途中受到种种压抑的内心感慨,在《边城》里化为一种美丽凄凉的乐音,借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弹奏出来,令人回味。
艺术特点:
①
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诗化小说的文章体式,具浓厚的诗情画意和湘西地方色彩。
②
风俗描写、景物描写与人物描写相结合,为衬托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服务。
③
不重对情节与人物的细致描摹,而是强调叙述主体的感觉、情绪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④
小说结构简洁、平实而又富于变化;语言质朴清丽、含蓄自然。
阅读思考题:
1、结合作品简述小说《边城》的艺术特点。
2、简述老船夫及翠翠的人物形象。
3、结合作品谈《边城》忧郁审美基调的内涵及文学意义。
网络资源:沈从文专辑:http://www.white-collar.net/01-author/s/03-shen-cw/shen_cwen.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