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诗歌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哀中国》赏析
 
     

                                                            

《殷夫选集》

            向一个“阶级”诀别的誓言

        ——《别了,哥哥》赏析

《别了,哥哥》写于1929年“四·一二”事变两周年。那时,19岁的诗人已经历了1927年“四·—二”和1928年夏的两次被捕。第二次出狱以后,殷夫离开了同济大学,专门从事共青团和青年工人运动的工作,过着职业革命家的极端穷困生活,并断绝了与家庭(主要是大哥)的联系。

主题:《别了,哥哥》和《写给—个哥哥的回信》( 1930311 )主题相同,而分别以诗和散文的形式写出。尽管写作时间相隔近年,但主旨如—,表现了诗人殷夫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与代表敌对阶级力量的兄长决裂的深刻内涵。

分析:殷夫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大哥徐培根比殷夫大15岁。大哥早年就读于杭州陆军小学堂,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学生队”,以后又人保定军校和北京陆军大学,父亲逝世后,大哥任杭州的浙军中校参谋,负起兄长的责任,对幼弟备加照顾,将弟弟送到上海读中学。所以殷夫在诗中开头就称:“别了,我最亲爱的哥哥”,“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二十年来的保护和抚养”,对哥哥过去诚意的教导表示感激。1927年“四·  —二”事变前夕,大哥已是显赫一时的蒋介石北伐军总司令部的参谋处长,使殷夫能从他那里探听到事变即将发生之消息,但当殷夫接受上级领导的任务,再去司令部找他时,司令部已离开上海。第二天,就发生“四·一二”事变,殷夫在浦东中学,被一位国民党员告密,逮捕入狱三月,几乎被枪决,后经大哥保释出狱。1928年,大哥去德国留学之前,资助倔强的弟弟进上海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哥哥想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弟弟的理想,走他同一的道路——这就是殷夫诗中所揭出的“在你的—方,哟,哥哥,/有的是,安逸,功业和名号,/是治者们荣赏的爵禄,/或是薄纸糊成的高帽。”随着1927年“四·一二”事变的发生和中国革命的深入,昔日统—战线中的同盟者变成篡夺革命成果的敌对力量,戴着纸糊高帽的统治者成了屠杀人民的元凶。统治阶级刮起的血雨腥风以及政治目标的完全不同,导致了连接着兄弟情谊的纽带的断裂。殷夫在1928年第二次被捕出狱后几个月接到大哥从德国转来的信,——“你的来函促成了我的决心”。年轻的诗人在深情地回顾“二十年来手足的爱和怜”,既写了有浓厚手足之情的大哥对他的爱抚与培植,更抒发了面临严酷现实的感慨:“机械的悲鸣扰了他的美梦”、“劳苦群众的呼号震动心灵”,对哥哥的来信“相劝”,作了断然的回答,他不能听从哥哥“指示的圈套”,尽管那很容易获得—切的赐予——“从名号直至纸帽”。

《别了,哥哥》是—个阶级向另—个阶级诀别的宣言。他用铿锵的声音断然回答:决不要那“纸糊的高帽”和“荣誉”的“名号”,宣告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他要做普罗米修士,“不怕天帝的咆哮”,不怕“黑的死,和白的骨”,只望为劳苦群众的解放——“向真理的王国进礼”!两年以后, 193127 ,年轻的诗人以生命和鲜血履行了在19岁时写下的战斗誓言。

艺术特点殷夫的诗以壮为诗魂,多用浪漫主义直抒胸臆的抒情方法,以英雄主义的调子,急骤的旋律和钢铁般的语言,呈现出刚健雄浑的诗风。这首诗没有当时的许多普罗诗歌标语化、口号化的通病,而是一首能够从情感上打动读者的诗篇,其动人的力量主要来自于诗人把手足之情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交织在一起表现,对这种复杂情感状态的把握,使诗篇拥有了某种人情味左翼诗歌由于突出斗争意识,所以容易被先入为主地想象为缺乏艺术性,殷夫的诗毫无疑问具有粗豪的革命气质,但是同时也十分注意剪裁意象、锤炼语言,兼有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艺术风格。

 

阅读思考题:

1、简述殷夫诗歌的艺术特征。

2、结合《别了,哥哥》谈手足之情阶级仇恨两种对立情感如何在诗歌中表现的?

3、简述《别了,哥哥》的主题。

 

网络资源:殷夫(五首):http://www.hzxd.cn/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