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封面

      从“乐园”到“乐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 1926918 ,当时鲁迅正在厦门大学任教。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旧事重提之六》,后来 鲁迅 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里。

主题:本文通过记叙童年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地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 “三味书屋” 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结构:散文的标题是“从……到……”的格式,表明文章主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顺序来记叙的,由此把握全文的结构就较为容易了。作者先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再写三味书屋:“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额“三味书屋”。时间顺序与空间的变换顺序是一致的。在两部分内容之间,作者安排了一个过渡段,即第九自然段。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9)记叙了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10~结尾)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思路非常清晰。

百草园:作者未上学前,常在百草园中独自一人玩耍、嬉戏。对野草树木的热爱,还有花鸟虫兽的活动无一不被他描绘得栩栩动人;他还非常天真地听信别人的玩笑与谣言,如相传在长草中有一条大赤练蛇,还有长妈妈给他讲的可怕的故事,这些都充满趣味,表现鲁迅儿时的童趣。他也喜欢下雪时捕些张飞鸟,很有趣。这些说明鲁迅儿时是多么地喜爱百草园,难怪称它为 鲁迅 先生小时候的乐园呢!在充满生趣稚气的句中,也有幽默的话:如“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看似有趣,其实也包含了他不想离去的痛楚与对百草园深切的热爱之情。

三味书屋: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主流的看法是认为二者形成了对比的关系。认为百草园的清新、亮丽、神奇与三味书屋的昏暗、枯燥、森严、无味之间形成了对比关系,前后分别包含了作者强烈的褒贬之情。但实际上文章前后是和谐统一的。贯穿全文的,是中年的 鲁迅 先生对儿时快乐生活的甜美回忆,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即便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对于同年的鲁迅而言也同样是新鲜而充满快乐的。我们从作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描写中,也不难发现自立行间洋溢着快乐的情趣。从“黑油的竹门”、大匾等陈设,从那没有孔子牌位的拜孔子仪式,从同窗趁先生读书入神时,溜到三味书屋后的小花园“折腊梅”“寻蝉蜕”到人声鼎沸的课堂,自得其 乐的老 先生,颇有些成绩的绣像,飞速进步的“对课”,处处洋溢着一种成年人回顾往事的乐趣,时时流露出新奇天真和快乐的情趣。

艺术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回忆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记叙抒情、描写、议论相结合,是它的一个显著特点。 在描绘的时代社会图景上,塑造了富有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宿儒,先生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罚跪的规则也不常用。描写出了先生严格而不厉害的形象,表现先生对他的学生管理中的开明思想,在鲁迅眼里,先生实际上是可亲、可敬的。当然,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私塾教育管理方法的落后性。 语言,简洁清新,生动自然,文字优美,轻松流畅,寓庄于谐,饶有风趣,给人面目一新的感觉。 文体意义:散文体小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阅读思考题:

1、简述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艺术特征。

2、简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体与结构。

3、有人认为鲁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的描写是二重对立视角,你是怎样理解的。

 

网络资源:鲁迅全集:http://luxun.chinaspirit.net.cn/lxqj.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