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散文 >> 分析鉴赏 [回首页]
   《风景谈》赏析
 
     

                     

    茅盾像

                       延安的风景 民族精神的化身

                            ——《风景谈》赏析  

19405月,茅盾从新疆返内地,途经西北高原,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本文便是作者四十年代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代表作。

作品分析:

主题:《风景谈》以谈风景为名,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自然景色只是作为文章的背景而存在,主要突出的还是对“人”的精神的赞颂。

全文一共10个自然段,共描写了六个场景,六幅画面:第一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写的是猩猩峡外的沙漠景象,先极力描写猩猩峡外沙漠的荒凉与死寂,随之以热烈的感情描绘了沙漠的另一番景象,与前面那单调平板的沙漠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结尾一句点出题旨: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第二、三、四自然段描绘的是两个画面,地点都是黄土高原,一幅画面是延安农民耕地晚归的“剪影”,用看上去轻松的剪影,听来愉快的歌声,渲染了劳动生活情趣,表现延安农民幸福的同时,也就热情赞颂了他们改天换地的辛勤劳动。另一幅画面描写的是在沿河的山坳里,知识分子生产归来的一个场面,突出描绘那一双双手,显示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在有着共同理想的天地里,既在劳动中得到锻炼,又在劳动中改造着自然,创造着新的生活。第四自然段点出这以上两个画面的题旨: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第五、六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绘的是延安的学习景象。作者进行了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的对比,一幅是谈情说爱的风俗素描,另一幅是延安的学习景象,两幅画面,两类人物,两种境界,从鲜明的对比中,看到了人同自然关系中的又一个侧面,再一次热情地赞颂了主宰自然的延安新人。第七、八自然段是一个画面,描写的是延安桃林休息的景象,桃林本身是贫乏的,但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出现了人所创造的第二自然。第九、十自然节是一个画面,地点还是延安,时间是五月,描绘的是战斗生活的壮美景象。作者选取了一张照片和一幅实景,两个战士,两种兵――号兵和哨兵,兵种不同,职责不同,但表现出来的精神和气概却极其相似。作者成功地把画面形态上的动与静,色彩上的冷与热,气质上的刚与柔,有机地统一起来,把我们的民族精神同眼前的战士联系起来,从更新的角度开掘出了形象的典型意义: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作为自然风景,作品描写的一些场景是很一般的,但是因为有了“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就构成了意蕴深厚、美妙无比的风景。作者反复强调,人是“风景”的构成者,人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作者尤其赞叹清晨山峰上的小号兵和荷枪战士的“风景”,赞颂它们是“民族的精神”的化身,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艺术成就:

首先,风格含蓄蕴藉。《风景谈》名写景,实写人,以景衬人,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的一些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生活、新精神,蕴藉深厚,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其次,善于运用鲜明的对比来突出观点。如猩猩峡外的两幅不同景象的对比;两个战士,两种兵――号兵和哨兵的对比等,在对照中得出结论。第三,借鉴了电影手法。《风景谈》一共描写了六个画面,六个画面都由一个主题统率,在场景描写中融进议论和抒情,就象电影的解说词一样,从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些解说词(或说画外音)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起来,并层层递进,融为了一体。

 

[阅读思考题]

1、  结合本文所描述的风景和画面分析其思想价值及主题意蕴。

2、  分析本文的艺术成就。